石涛“一画”论绘画美学思想探析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马金林
[导读] 《画语录》是清代初期画家石涛的集大成之作,是石涛的美学思想和绘画艺术观的完美体现。“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思想,石涛所提出的"一画"论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本质的理论,是形而上与形而下有机结合,也从哲学角度上反映出质朴的辩证思维。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马金林 710119

摘要:《画语录》是清代初期画家石涛的集大成之作,是石涛的美学思想和绘画艺术观的完美体现。“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思想,石涛所提出的"一画"论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本质的理论,是形而上与形而下有机结合,也从哲学角度上反映出质朴的辩证思维。本文从明末清初传统美学的转向去探析石涛一画论的形成原因并对其美学思想进行阐释进而简略梳理其绘画理论后世的影响波及。
关键词:一画论;美学思想
        一、“一画”论绘画美学思想渊源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天才 ,他既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个成就卓越的绘画理论家。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为中国画的近代化转向作出了主要贡献。在绘画上,石涛以雄奇酣畅的笔墨,直抒胸气,将心之豁达横扫于画面之上。在绘画理论上,他更是以前无古人的博大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而石涛的艺术美学思想都体现在了他的《石涛画语录》之中。石涛的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是不同的,而《话语录》这一著作作为其生平的绘画论著在清代初年并没有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直到清末民初掀起的石涛热才逐渐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学术争鸣。[[[] 参见:韦宾.《石涛历史地位变迁考》载于《美术观察》2021年第三期]]直到现在,关于石涛画语录的美学价值仍不失为一学术热点。他的这一学术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我国画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我国山水画经过唐宋元明近千年的发展,到清代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传统重复。石涛时代,绘画基本上笼罩在明末董其昌所部倡导的“南北宗论”影响之中,摹古之风盛行,绘画千人一面,而正是在这些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艺术背景之下,影响了石涛的美学思想与体系构建。
        (一)明末清初的学术转向
        阿诺德·豪塞尔在其著作《艺术社会史》中提到“艺术本身就像科学一样而富有现实性。”每一部严谨的著作,不仅是作家个人的呕心沥血之作,这也是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越是影响深远的著作,这一联系越是体现的深刻。而石涛的“一画”论思想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画”论的产生与当时石涛所处的时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明一代,特别是晚明时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较为活跃的时期,心学逐渐衰落,美学仿佛正在经历一次巨大转型。黄宗羲、李贽等思想家的超前主张毫不逊色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思想极度解放,极端生异,“复非明教之所能羁络”,“人欲即天理”的超前意识激荡在那个时代的每个角落。而石涛作为活动于明末清初的画者,复杂的身世和坎坷的社会经历以及时代遗风更是给石涛注入了更多的个性因素。石涛作为一个前朝移民的身份,尤其是看到清代统治大局已定,便认为“天下今一家,戎马日衰息”,石涛为了实现在艺术道路上的抱负,决心依附于朝廷。但由于达官贵族们的排斥,故而终无所成。他虽有家国衰亡之痛,但又游走于朝廷权贵之间,内心充满矛盾,而石涛正是把这些矛盾巧妙的融入到了他的绘画思想之中,也正是这些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石涛的美学思想与体系构建。这样的身世经历与时代背景使得石涛自身就具有了矛盾性。总的来说,首先就是对故国的怀念和朝廷复杂政治斗争之间的矛盾,其次是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与自己的傲骨之间的矛盾,最后是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这当中糅杂着佛教、道教、儒家学说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也整体的塑造了石涛自身复杂性和艺术矛盾性。
        从绘画艺术背景来看,由于受到清初正统画派的影响,整个画坛都致力于模古,严重抄袭前人的笔墨关系,缺乏生气。与之相反的清初四僧,石涛、朱耷、髠残、弘仁,他们都有着很强反清意识的移民画家,他们重视生活的实际感受,观察自然,独抒性灵。在过度追求前人笔墨的风气之下,强调作画不能生搬硬套,强调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实际感受。也正是在这一停滞不前的绘画风格状态之下,激发了石涛绘画思想的产生。前后两方面,都为石涛“一画”论美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正如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所提到的艺术风格三要素,即“种族、环境、时代”,虽中西方具有很强烈的文化差异性,但用此来揭示石涛著作的哲学渊源也并无不可。
        (二)“一画”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般而言,画家的美学思想都会受到所处地域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但是像石涛这般全面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影响而形成的美学思想,是十分罕见的。石涛的“一画”论美学思想,是有着独特而又庞大的哲学构成基础,不仅包括正统的儒家哲学思想,还包括宗教中禅宗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在这种庞大、全面的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石涛的有别于其他美学思想的“一画”论美学思想。石涛几度出家,几度还俗,当完和尚做道士,充满了矛盾的出世与入世的几度徘徊,这丰富而曲折的经历更是给他增添了糅合三家之萃华的哲学养分。所以说,尽管石涛文学水平有限,但是他丰富而曲折的信仰更迭无疑不是给予了他对传统释道儒的深刻认识。这些深刻的认识和复杂的人生经历给予了石涛丰富的哲学精华,也让其《话语录》这一著作充满了哲学辩证的思维与导向。
        二、“一画”论的绘画美学内容
        《画语录》又称《苦瓜和尚画语录》,此著作是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文章由艺术本根论、艺术心灵论、山水画艺论与艺术至境四个部分构成。其中贯穿全文的就是“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其中,“一画”是《画语录》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关于“一画”的理论构成了《画语录》美学思想的精髓。



        “一画”是《画语录中》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其中最晦涩难懂的概念,但这一模糊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不可言语其表。“一画”一词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所出现,比如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一笔书”、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等,这些指的都是绘画书法中的笔画、线条等,都可以包含在石涛的“一画”之中,但石涛的“一画”论也绝对不是形而下的概念,石涛的“一画”论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有机结合,前者并不能涵盖后者。石涛在《画语录》:“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既是有,又是无,是万事万物之本。石涛阐明:“一画”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它既存在于神秘的自然之中,也存在于人的认识之中。“一画”不仅是绘画法则,其也蕴藏着世界本体与万物存在。从“一画”的结构来看,是由“一”和“画”这两个概念结合而成的。其关键主要在“一”上,这在《画语录》的第一章中就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并涉及了全文脉络。“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而“画”则是古代绘画理论的基础性概念。因此,要理解“一画”的概念,就要对“一”和“画”的基本含义有所了解。“一”在道学思想上有所体现,也涉及到了儒家学说,《论语》:“一以贯之”。“一”作为哲学概念,具有原初性、绝对性、抽象性的特点。“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贯穿于儒、道、释各家学说之分。《老子.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黄帝内经》:“天之道,始于一,终于九” 。再从“画”这一方面来看,此“画”不单指的一笔一划,已不局限于形而下的绘画技法、笔墨等,也不单一的作为绘画的形来说。中国画原理,讲究每一笔画都是与作者个人的情感、心灵、人格等具有某种神秘对应的关系符号,是“心画”的集中体现。“一画”中的“画”是作为“一”的运动、生成与变化。因此,“一”与“画”相结合构成了“一画”的概念。
        石涛《画语录》:“一画落纸,众画随之;一理才具,众理随之 。审一画之来去,达众理之范围”。
        马金林(1996.12—),女,汉族,籍贯:河南洛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与创作
       “一画”论是石涛完整的美学思想,“一画”论的提出最主要是为了从理论上解决画家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摆脱绘画成法和绘画传统的束缚,从而获得创作的高度自由。石涛的艺术创作,是“一画”论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一画”是统领绘画,离开它绘画形式就无以表达。“一画”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能将万事万物尽收笔下。因此,画家在绘画之前应熟练掌握“一画”的技巧。“一画”是万事万万物最基本的因素,是众法之法,只有在“一画”的基础上才可以产生众生之法。
        三、“一画”论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意义
        石涛的“一画”论是《画语录》理论中的核心思想,在整个文章中起到贯穿和统领全文的作用。与此同时,“一画”论的提出可谓是一大创举,是中国绘画的艺术理论上第一次有人把理论延伸到宇宙之大的范围之中,将绘画理论比作了太古与太补的具象显现,逐层深入,详细深入的分析了绘画艺术的起源。并且“一画”论能够生动的表现出中国画想要传达的画外之意与弦外之音,让人能够深刻的体会到笔墨线条不仅是能描绘出山川河流,且还能够传达出其自然深处的意境美。
        “一画”论是《画语录》绘画艺术理论的本体基础,其余各章的绘画艺术理论均在“一画”的基础上成立并得以实现。在一画”论的基础上,石涛又探讨了“受”与“识”“笔”与“墨”的关系以及“搜尽其峰打草稿”的实践写生问题等。他的艺术理论思想反对“拟古”,追求创新与变革,以致影响了扬州八怪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中的方法都沿承了石涛的创新精神,他们追求绘画中的个性,自由表现性情的风格都其中郑板桥的审美意象生成理论又是在石涛的“一面”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提出了绘画创作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并促进艺术创作的开始。
        美学思想是核心,绘画表现形式是手段,石涛话语录一画论的美学思想与他的艺术成就相得益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近现代大家傅抱石、齐白石无不深受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熏陶,这从他们的绘画作品以及文章著作当中很明显的就能感受出来。直到如今,他的美学思想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绘画群体。
参考文献
[1]阿诺德·豪塞尔:《艺术社会史》,中华书局2015版,第206页。
[2]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3页。
[3]丹纳[法].艺术哲学.傅雷.译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13,第1页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论》,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5]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 第73页
[6]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第76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