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罗运珍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罗运珍
[导读]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其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有很大帮助,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面对小数数学教育的复杂性,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与特点,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观察、猜想、推理、验证,让学生的思维自主地活动起来。

湖南省新化县曹家镇水江中学 罗运珍  417619

摘要: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其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有很大帮助,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面对小数数学教育的复杂性,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与特点,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观察、猜想、推理、验证,让学生的思维自主地活动起来。通过提问启发引导、传授不同思维方法、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规律,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保持耐心,鼓励创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学科素养。
关键词: 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一、引言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是网状的、结构化的。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其思维水平有限,学生眼中的这些数学知识是点状的,毫无头绪的难题。小学生的具象思维,也无法很快上升到抽象思维,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与推动。看不见的思维能力,如何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也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难点。这也就需要教师能够更好地观察、表达与传递的能力。例如,通过设定情节背景,引导学生相互配合、灵活动脑解决场景问题。通过课堂实验,以实际案例带动学生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等,让学生的思维自主地活动起来。
        二、培养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程度的需要。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持续健康地养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正是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思维,增强自己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能力,为后续深度高年级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中的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等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趣的。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最好是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自己提出并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来形成完善的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小学数学“年、月、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日历,在学校制作同学的生日卡片、回到家中制作家人的生日卡片的形式启发兴趣。既营造了有趣的学习氛围,又通过同学家长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所学知识反馈到日常生活的应用中。可以让学生发现,书本知识不再只停留在书本上,更是生活的高度总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实现了活学活用的教育目的。
        (二)提问启发与引导
        知识本身是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如此。而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抽象的课本知识?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应用思维能力?这中间的空白地带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启发与引导,这也正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也就是说,从理论到应用,从课本到生活,从概念到实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与知识的关联,概念与概念的区别。使得学生能够在提问中找到书本的答案,在启发中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情景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思维应用到具体的案例中。无论是课堂前还是课堂中,还是课堂后。学生都可以在质疑与解惑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巩固与加深。例如,学习了小学数学“时分秒”后,可以设置不同的判断题,让学生通过比较辨析,演算推理掌握变化的规律。在初步掌握之后,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设置判断题,互相考察辨析能力,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巩固知识的掌握,以至于融会贯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质疑和解答的习惯。
        (三)传授不同思维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维方法,正是“利器”,学习不同思维方法甚至能影响到学生日常生活。而这一点,往往也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容易忽略的关键点。传授学生不同思维方法,把不同钥匙交到了学生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就可以尝试用不同的钥匙去打开面前的大门。除了课本上的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之外,还有一些灵活的思维方法,不仅能应用在数学中,也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受益终身。例如,教学生学会转换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既为学生开启了思考问题的新方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例如,好的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有问题才有思考。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甚至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还需要对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分析,主动讨论和思考,保持思维的灵活且发散,带动学生更好的探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保持耐心与鼓励创新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最经常遇到的是学生对于自己面对的问题做出不正确或者不完整解答的情况。此时,教师的耐心极易被消耗,往往会直接指出错误并展示正确的答案标准。请注意,这并不是最佳应对策略。教师应该补充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觉思维中可优化提升之处。此时,学生可以发动脑筋,养成主动探寻、验证结果的习惯。在教学中肯定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都是教师容易忽视的板块。保持耐心,通过追问启发,让学生动脑筋,深入思考。一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逻辑性。鼓励创新,在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超越传统思维习惯,摆脱思维定式。引导学生挖掘碰撞出新观点、新发现、新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那些标新立异、突破常规的大胆见解,往往是学生思维主动性与跳跃性的体现。鼓励学生不止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用新颖的思维寻找解决路径,用大胆的尝试表达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正循环。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通过提问启与发引导、传授不同思维方法、保持耐心与鼓励创新,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规律,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安排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从而让学生从思维的训练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发展。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考,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锻炼思维能力,有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军成.如何拓展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30.
[2]王丽新.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20(28):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