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变迁及高校资助反思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王新林
[导读] 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以来,对我国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影响了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层面的变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社会结构变迁,厘清高校资助的新任务,继而试图分析常态化疫情防控社会下的高校资助发展方向。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新林 200237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以来,对我国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影响了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层面的变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社会结构变迁,厘清高校资助的新任务,继而试图分析常态化疫情防控社会下的高校资助发展方向。首先要坚持基础经济资助,保障困难学生经济生活;其次要强化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资助文化育人的作用;此外,还需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建设,激发学生自我认同,在实践中平衡心理发展。
关键词:高校资助 常态化疫情防控 社会结构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社会结构变迁
        2019年12月,一场新冠肺炎病毒打破了社会常态,开始影响社会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自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经过2020年第一季度的国家抗疫行动,本土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至2020年4月29日,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时期。自疫情伊始,这场公共卫生事件便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也催生了微小的结构性社会变迁。
        (一)社会经济结构
        从社会经济结构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高传播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市场经济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健康观察和居家隔离的号召使得居民更多地选择居家生活,在生活必需品之外,消毒和卫生用品的购买需求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2019年末以来我国服务业和销售业等行业的发展,其中尤以餐饮行业受影响最大。消费结合带来的行业变动,则进一步影响到社会就业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应届毕业生和无数服务业相关家庭的就业受到影响。
        2020年2月,教育部推出“24365”服务,“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不见面也能招聘,也可签约认定”,旨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及时就业。同时,国家、各地区、各企业也出台了系列政策,减轻因疫情产生的各行业和个人发展困难,促进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尽管在系列政策支持下,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一定的稳定,但仍有部分家庭收入锐减,甚至变为负数,继而对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结构
        新冠肺炎疫情下新的社会话语逐渐涌现,为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共同的文化语境。2020年12月1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0年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其中六项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复工复产、新冠疫情、无症状感染者、方舱医院、健康码、无接触配送。疫情相关词汇作为一种文化语境深入到社会各群体,新冠肺炎为何、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实况、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等各种相关主题成为社会群众的话语主题,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与疫情相关的价值讨论,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讨论,也成为不同阶层共同关注的话题。
        从社会文化的传播来看,疫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方式。线上交流成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以满足疫情时期民众对于安全和高效交流的需求。文化也更多开始借助各类线上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各类文化现象也在线上媒体生发,这其中有从国家层面到群众层面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也有在群众层面自发开展的文化讨论。文化传播并没有因为疫情影响而受限,反而通过新的传播形式呈现出新的生命力。
        (三)社会心理结构
        自新冠肺炎疫情产生以来,我国群众的心理状态呈现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面对最开始尚未被定性的新冠肺炎病毒,大众心理由轻视到疫情升级后的重视,随着疫情时间的持续,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恐慌、焦虑情绪。由于对于新冠肺炎了解尚不深入,加之不良舆论的引导,部分民众在盲从的心理下,对于国家和社会也产生了不信任感,一方面无法理解国家政策和相关行动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无法有效参与到这场空前的国家公共卫生危机中,为防控疫情贡献自己的个人力量。
        从个人生活而言,为了降低疫情的传染程度,在国家的号召下,居家隔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让部分社会群众感受到个人力量在疾病面前的无奈,简单将隔离认为是一种对个人自由的剥夺,甚至产生丧失生活主导权的想法。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于“自由”的“限制”下,以及和家庭成员的单一社交,部分社会群众的社交和娱乐活动逐渐单一,自我意识也似乎产生了弱化,若没有科学的引导和调适,这种心理很容易引发烦躁、空虚、无助等情绪,严重者甚至失去对生活的兴趣。
       二、高校资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社会背景下的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提出 “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但在现阶段,还需克服新馆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关注脱贫攻坚,疫情下的高校资助工作也需要建立新焦点。
        (一)坚持基础保障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在继续,高校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则通过父母和家庭受到疫情的间接影响。部分父母从事服务业的大学生,由于疫情降低了社会对于服务业的需求,导致父母收入锐减。另外有大学生的家人从事工业和农业,此类行业虽然受到疫情直接影响较小,但由于疫情下出行交通等资源的限制,经济收入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由原来的尚且能维持的一般情况转为困难,疫情下的经济收入难以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加之疫情时期增设了某些必要的线上学习,对于网络和设备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学习支出也成为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在疫情初期,由于新冠肺炎病例使用了一定的医疗资源,以及外出困难,部分大学生的家人生发新的病情,或者原有病情加重,医药费用对于家庭来说也成为一笔昂贵支出。由此,高校资助中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应当更注重动态性和全面性,继而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经济资助,作为物质性的基本保障,帮助大学生减缓因疫情引发的经济困难问题。
        (二)深入文化育人作用
        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每个人获得的性情系统是建立在他们在社会中占有位置的基础上,即以来于他们拥有的特定的资本,资本是个人积累的系列社会资源。他在经济资本之外,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


文化资本是每个人成长中的重要资本,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相较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大学生,由于经济资本的不足,社会生活轨迹较为单一,综合素质和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对于新情境的适应较慢。这需要高校资助向大学生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文化引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量摆脱经济资本的限制,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本,来适应疫情常态化下的新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的社会语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错误的舆论引导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伤害也更大。这就需要高校资助充分结合思政教育,在资助中深化价值观引导,指导大学生了解新冠肺炎病毒,理解中国社会形势,把握集体主义和利他、助人的原则,从更高的文化层面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理性、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品质。
        (三)发挥心理维稳作用
        受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假期期间部分家庭经济款困难学生的活动条件有限,娱乐、文化活动相对缺乏,人际互动也较为单薄,因此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更易产生郁闷、烦躁、无力的情绪。朋辈支持和教育支持此时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需要高校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方式来排解、舒缓个人不良情绪,防止不良情绪发展成严重心理问题。
        在由疫情导致的新的困难情形下,更易加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等心理,尤其是面对家庭经济负担重、个人难以分担的情形,少数心理成熟的孩子也会产生自我负担感,急需更强有力的乐观主义教育和自信自强教育。这就需要高校资助发挥心理支持的作用,为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助人中实现自我价值,消除个人无力感,促进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高校资助省思
        疫情特殊时期的特殊形势不仅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考验,更是对各类组织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的考验。高校资助工作同样应当综合考量新形势下的社会结构和大学生的新需求,进行组织反思与完善,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与帮扶力度,切实做好疫情时期的资助育人工作。
        (一)持续基础资助,保障困难学生经济生活
        高校资助的最根本任务在于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和基本生活需求,从经济资助方面尽量免除学生学业的后顾之忧。但在新的疫情形势下,资助的形式与方法有必要进行灵活地创新,以提升物质帮扶的有效性。
        首先,高校资助需要坚持常规资助的保底作用,保证资助工作的不间断、照常运转,如按时发放国家助学金等常规工作,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可以对常规资助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其灵活性,如根据疫情下大学生生活的要求及时更新困难认定的标准,对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动态排摸,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动态变动与学校资助实力,尽可能广泛地帮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学生家庭,并综合考虑家庭经济情况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资助,实现“有差别的资助公平”。
        其次,根据疫情的新形势,高校资助体系有必要拓展新的资助形式以应对大学生的新需求。疫情时期,“停课不停学”的新政策督促大学生在家进行线上网课的学习,假期期间,网络也成为联络的主要手段,网络困难成为新的帮扶重点。在这一新形势下,资助的蕴意也相应得扩展,从普遍的生活层面扩展到了大学生的居家学习层面。对于网络流量、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也应当进入资助的考量视野,综合开展不同形式的物质资助,以助促学,落实资助在帮扶学业方面的作用。
        (二)强化价值引领,聚焦困难学生文化需求
        随着高校资助的深入开展,资助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更多地开始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和价值层面产生影响。在疫情引发的新社会文化结构下,高校资助也应当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文化影响力。
       一方面,高校资助可以联合高校其他部门,开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尤其在假期期间,充分利用网络文化资源,丰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线上互动营造朋辈互助的氛围,排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额外的教育支持,如开展适当的技能培训与指导,如在疫情期间对学生进行一些网络技能培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经济的限制,开拓视野,以更好地适应网络学习。
        另一方面,高校资助也应当借助本身的资助文化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当创造一个“小型的社会”,无论是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内容的资助文化,还是学生可以参与的资助事务,都应当让学生提前适应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为踏入社会做准备。从受助到助人,助人精神同样应当是高校资助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理想信念教育,高校资助可以鼓励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集体意识、大局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履行好个人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帮扶活动,并将这种关怀传播到社会中。
       (三)关注心理建设,激发困难学生自我认同
        健康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层面的良好状态,合理、恰当的自我认知是健康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基础。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对于自我的认识需要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
        特殊时期的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更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认同。奇克林在教育认同理论中指出,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过程帮助学生确立自我认同感。并提出了自我认同的七种理论模型,即发展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相互协作能力、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同能力、形成目标的能力、具有安全的人格。在举国上下共同应对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高校资助应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情境与教育机会,让学生得以从做中学,从做中感悟,在与人的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如在疫情中继续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和资助宣传活动,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参与具体的事务中,一方面通过工作实践提升自我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集体中的自我概念,获得全面的自我认识与发展。
        对于没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的学生,同样可以通过“小我成就大我”的引导,督促学生在家做好个人防护,稳定个人情绪,关怀家人健康,也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给予价值的肯定,助力疫情特殊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建设。
作者简介:
王新林,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教育学原理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