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设计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陈冬连
[导读] 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音符就悦耳动听,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而获得体验,让学生最终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所以说一堂课是否叫响就要看其导入新课的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要依据下面的策略来进行,以确保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陕西省略阳县五龙洞镇金池院教学点  陈冬连

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音符就悦耳动听,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而获得体验,让学生最终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所以说一堂课是否叫响就要看其导入新课的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要依据下面的策略来进行,以确保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1、针对性
        课堂导入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2、目的性
        教师要明确导入技能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教学目标,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通过导入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学?
        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能只顾追求形式新颖而不顾教学内容。不要让导入内容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是要使导入成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和有机的组成部分。
        3、相关性
        导入的相关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导入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相适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另一方面是指在导入阶段要善于以旧抓新,温故而知新,提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4、趣味性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数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趣味导入,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趣味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能引起学生好奇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5、生活性
        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求知欲也易于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难的数学概念。小学生的自控力很差,如果刚开始上课就直白地讲解理论知识,那么课堂无疑会十分枯燥沉闷。当教师讲到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有合适有趣的情境作为铺垫,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教师将数学知识嵌套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可以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教师的教学自然能顺利进行。这样,学生既可以深刻体会到数学和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也可以及时想到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难题,并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这一知识时,想要用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引入倍数和因数这两个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全班学生唱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在黑板上写“母亲”和“孩子",问学生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母子关系。然后教师在与“母亲”相对应的地方写“倍数"?,与“孩子”相对应的地方写“因数"?,再告诉学生,这两个词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这样,学生对因数和倍数这两个词的概念就不会觉得抽象难懂了。
        6、情境性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学习情境,通过精心策划的情境能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
        一、二年级的孩子,思维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很爱听老师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所以每次上新课,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可以编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兔过生日,小鸡和小猫约好,一起去给小兔庆祝生日。去小兔家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来到车站,买好车票。小鸡的座位号是35,小猫的座位号是44。过了一会儿,小熊叔叔开着公交车来了。小熊叔叔想考一考小鸡和小猫,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鸡和小猫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三羊伯伯,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鸡和小猫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鸡和小猫。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现在一个班级基本五六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抓住儿童活泼好动,又喜欢听故事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故事开头,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开始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学习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前导人对整节课的影响非常大,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如果导入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那么整堂课就成功了一半。生动有趣的课前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启迪学生的智慧,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