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考古材料中看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包海平
[导读]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自古始之,这里说的“交流”是以考古材料为基础的,那种这交流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以怎样的形式所体现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所发表的考古材料总结与分析出来。考古材料显示旧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东西文化交流的迹象,并在秦汉时期出现过强烈的“碰撞”,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  包海平  028000

摘要: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自古始之,这里说的“交流”是以考古材料为基础的,那种这交流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以怎样的形式所体现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所发表的考古材料总结与分析出来。考古材料显示旧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东西文化交流的迹象,并在秦汉时期出现过强烈的“碰撞”,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考古材料;文化输出
        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探讨,应以考古材料为基础,从考古材料中找到二者的联系。从考古材料中不难发现,中西文化交流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传播与反向输入、独立与联系的关系。有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不能硬生生的将二者割裂开来对待。它是一个整体,各自有独特的特性但又有紧密的联系。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此消彼长中互相促进,进而推动着人类不断向前。那这种“交流”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又是以怎样的形式体现?
        一、石器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假如按照人类“非洲起源说”所示,中西文化交流早在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就应有所初现。但若以遗物、遗迹为佐证的探讨应该是从旧石器开始算起。
        1.旧石器时代:
        ①.阿舍利文化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是非洲、西欧、西亚和印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两面或单面打制的手斧、薄刃斧、手镐等大型切割工具(Large Cutting Tools)为标志。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研究员在三门峡市的会兴镇发现大量的旧石器,其中部分石器后来经过仔细鉴定乃典型的阿舍利石器。
         2011年商南张豁口出土了20000件原始人类石器,发现了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阿舍利石器组合。
        ②.勒瓦娄哇技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石器制作技术。用这种技术制作的石器,最初发现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勒瓦卢瓦-佩雷。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发掘了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晚期遗址,该遗址的发现有属于西方莫斯特文化的勒瓦娄哇石器。除水洞沟外,还有黑龙江十八站遗址、山西太原陵川塔水河遗址、内蒙古金斯太洞穴遗址。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东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以简单的绘画线条的传播。
        仰韶文化的彩陶文化,是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以陕甘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拓展传播之路也包括顺此通道西方文化方向渗透,具体路线虽多,但大致可概括青藏高原为界的北道和南道。源自中国腹地的彩陶旱作农业文化因素渐次西播,西方的麦、羊、马、车、以及青铜和冶铁技术等逐渐深入中国。


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两者有着直接关系,但中国的仰韶文化和马家坡文化等的中国彩陶文化与库库特尼—特里波文化有着相似性的客观存在确是事实。
        二、以代表性遗物体现的中西文化交流
        详细研究考古发掘中的材料(遗物),可以很好的解决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些问题。东方以秦汉时期代表中原文化,西方以庞贝古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以物比照,究其根源,中西文化交流一目了然。简单举例如下:
        1.秦兵马俑:陶俑雕塑艺术在先秦并不发达,战国晚期以前秦俑最高不超过 20 厘米,直到秦统一,秦兵马俑高度陡然增高至180 - 196 厘米之间,二者之间在体量、制作工艺、彩绘方式、陶俑种类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承秦而起的西汉,虽然也使用陶俑随葬,但高者不过 60 厘米。与战国秦俑在形态特征、服饰风格上相近的是斯基泰文化中的同类物,斯基泰风格的“哈萨克武弁”的青铜风帽,其呈跽坐状的游牧人服饰与塔尔坡战国晚期秦墓陶俑的形象几无差异; 铜马的造像风格、身上鞍辔等附件与战国秦马俑、鄂尔多斯的同类物无二。与兵马俑艺术风格相近的是阿富汗出土的彩绘陶俑,头部与身躯装配的方式和兵马俑一样,均为分别制作好后再将俑头插进身躯内。这表明战国秦俑的艺术形象可能受斯基泰文化的影响,而秦兵马俑的艺术可能另有渊源。
        2.青铜水禽铸造工艺:秦陵 K0007 陪葬坑出土的青铜水禽上发现的分铸工艺、连接工艺、芯撑设置工艺、芯骨的使用、铜片镶嵌补缀工艺、底部方孔等工艺措施,尤其是铜片镶嵌补缀工艺,在中国先秦青铜器上很少见或从未出现,这些技术在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的埃及、希腊和罗马等地中海地区的青铜雕像上广泛存在,推测秦陵青铜水禽制作工艺上能受到地中海地区青铜铸造工艺的影响。
        3.铜车马: 秦皇陵最著名的出土物莫过于两乘彩绘单辕双轮青铜车马,在所见到的文献和考古发掘中,中国古代从没有过以青铜车作为座驾的现象。而在遥远的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 353 年建成的莫索拉斯陵墓的顶端就有先例。其造型、青铜车马理念与秦始皇陵铜车马之间有着相当的一致性。
        4.茧形壶:茧形壶出现于战国中期,延续到西汉中期,多数出现在墓葬中,西汉中期之后未见。塞浦路斯岛为位于地中海最东部的岛屿,与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和埃及隔海相望,是连结中东、非洲和欧洲的交通枢纽。在希腊古风时代这里曾流行茧形壶,时间大约为公元前 950 年 ~ 前 600 年间,其形状和秦文化中的茧形壶极为相似,地中海东部的茧形壶和秦文化中同类物之间,形态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也多数出土在墓葬中。
        5.庞贝壁画:《花神芙罗拉》画中人物身着的轻薄丝绸衣物。中国汉代的丝绸织物的制作水平就达到极高水平,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蝉衣仅重49克。中国的丝绸很早以前就以“文化大使”的形象出现在意大利。罗马上层社会对于丝绸的偏爱,中国丝绸引发上层贵族的奢靡之风,导致黄金大量外流,罗马皇帝因此下令禁止男性公民穿着丝绸服装。中国丝绸驰名罗马帝国,中国也被称作赛里斯国(Serica),即丝之国度。《花神芙罗拉》反应出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中西文化交流自古始之。交流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鱼有了水能够自由生活,花有了泥土就能争芳夺艳,交流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像水、泥土对于鱼、花朵,交流是国家之间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没有交流,国与国都是孤芳自赏,没有交流,国家之间的文化科技不能传播发扬,社会发展就会停步不前,因此,无论在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交流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