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 ——基于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新史料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钟华 李艳杰
[导读] 作为佛教活动的主体,僧侣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历史上的僧侣,除了继承和传播佛法,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年代,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创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给日本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以及民俗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沈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钟华  李艳杰   110809

【摘要】作为佛教活动的主体,僧侣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历史上的僧侣,除了继承和传播佛法,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年代,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创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给日本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以及民俗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僧侣;中日交流;文化;影响
        佛教传入日本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综合各种记录,可以认为最迟在继体天皇时,佛教通过国家外交和民间私传等多种途径传入日本。隋唐时期、日本通过遣隋使和遣唐使与中国大陆交流,其中最为著名、也是产生影响最大的就是遣唐使。据统计自630年至894年的约260年间,日本共任命过20次遣唐使,其中4次因故停止,实际成行16次。这些遣唐使中就包含一部分僧侣,但由于唐朝逐渐衰落,日本便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虽然政府停止了官方的交流,但是中日的民间交流却从未停止,交流的主体主要是商人和佛教僧侣。其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还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来华日僧回国时,不仅改良了日本的佛教,在日本的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习俗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日僧侣交流在日本艺术领域产生的影响
        中国的建筑样式随着中日僧侣交流传入日本,京都和奈良等地至今还保存着盛唐之景。佛教传入日本之初,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僧侣不仅学会了汉字,还习得了书法,同时也将中国的绘画带到日本,发展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绘画。
        (一)建筑与雕刻
        鉴真东渡的传教之旅不仅宣扬了佛法,在建筑和雕塑等方面也深深影响了日本。他主持建设了著名的唐招提寺,不仅在当时被视为最先进的代表,即便是在今日,它依旧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天平时期最宏伟最美丽的建筑。除了鉴真的唐招提寺,兴福寺、天兴寺、药师寺、大安寺等大寺院,都是在有过入隋或入唐经历的僧人的建议或监督下建造的。
        佛教建筑留下了重要的建筑遗产,僧人之中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雕刻家。例如,鉴真主建的唐招提寺中有日本最早的木雕群,他还携弟子共同指导完成了天平时代末期最宏大、最精妙的雕像——金堂主佛卢舍那佛像。镰仓时代的僧侣运庆和快庆作为艺术家合作完成的东大寺南大门的金刚力士像,骨骼健壮、肌肉健美、充满了力量感,在今日也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二)绘画
        肖像画:日本民间称肖像画为“似绘”,真正兴起于禅宗传入日本之后。日本僧侣在回国之际,都会携带几张佛像,但此时的佛像并不等同于后期的肖像画,姑且将其视为一个开端。禅宗传入日本后,受其影响,日本僧侣都会携带师傅的肖像画回国,于是肖像画便在日本传播了起来。
        水墨画:宋元时期,随着中日两国僧侣的交往,水墨画也被带到了日本。水墨画多与诗文相配,其表现形式深受日本人禅僧喜爱,起初只作为禅僧抒发情感的寄托,后渐渐流行起来。一山一宁很擅长书法和绘画(水墨画),他在日本多年,常和弟子们一起谈论书画,并将鉴赏水墨画的方法传授给了日本禅僧。在他的影响下,雪村友梅、宗峰妙超、寂室元光等人成为了著名的书画大家。15世纪后,五山禅寺所属的画僧进入人们的视线,代表人物有:东福寺的明兆、灵彩、赤脚子;相国寺的周文、宗湛、如拙等,他们在宋元水墨画的基础上,添加了日本的名山大川和风土人情,经过继承人的发展与传承,最终形成了富有日本特色的水墨画。
        日本南画:日本南画即日本文人画,是基于中国的文人画得产生的。僧侣是江户时代之前的主要文化群体之一,日本南画的绘画主体也经历了从僧侣和贵族逐渐扩大至武士和町人阶层的变化。其产生离不开黄檗宗寺院的建立以及该宗僧侣的影响。黄檗宗寺院的建立者是中国高僧隐元,随他一起东渡的团队中就有画师。其后的二代住持和五代住持都擅长绘画,并且都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对南画在日本的产生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黄檗宗兴福寺的第三代住持本身就是一位专业的画家,他的绘画在初期黄檗宗绘画中地位非凡,日本文人画的先驱柳泽淇园就是其门徒渡边秀石的弟子。在职业画家垄断绘画之前,僧侣始终是日本南画中的主体之一。
        (三)书法
        随着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日本的书法也拉开了帷幕。推古十八年(610年),高句丽僧侣昙征为日本带去了制造颜料和纸墨的方法,这为书法的发展创造了前提。而佛教的写经活动也促进了僧侣书法的发展,在当时,僧侣是传播书法的主体,书法作品内容也与佛教息息相关,例如《法华义疏》、《宇治桥断碑》和各类造像铭文。著名的入唐求法僧侣空海,也是日本著名的书法家,他与嵯峨天皇和橘逸势并称为“三笔”。书画同源,经历了宋元时期绘画在日本的传播,书法也渐渐普及。元明时代的来华日僧之中,有许多人以擅长书法而闻名。如:实翁总秀、铁斋德济、克全大用等。
        二、中日僧侣交流在日本文学领域产生的影响
        中日僧侣的交流也给日本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产,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同文化的碰撞以及丰富的见闻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极高的汉文修养为他们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使他们留下了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日记文学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一本汉文日记,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为世界三大旅行日记,其作者圆仁是一名入唐求法僧,师从最澄,跟随9世纪遣唐使一同来华。《行记》有丰富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还采用了白描、比喻等修辞手法,采用了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等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行记》抒发了圆仁丰富的思想感情,符合日本日记文学“记录个人生活及抒发作者感怀”的特点,有研究者表明,《行记》虽然由汉文撰写,但可以归为日本日记文学的范畴,甚至比《土佐日记》早了近100年。
        (二)汉诗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对汉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中收录了4位日本僧侣的11首汉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都处于唐风讴歌时代,汉诗文也急速发展。虽然随着唐的衰落、遣唐使的停止,汉诗低迷了一段时间,但是幕府时期,五山文化又将汉诗推向了另一个高潮。汉文化是五山文化的主要内容,五山汉诗的作者几乎都是僧侣,其中在汉诗坛上最负盛名的有:绝海中津、义堂周信、虎关师炼、雪村友梅和中岩圆月等人。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蕉坚真》、《空华集》、《济北集》、《山民峨集》和《东海一沤集》等。
        三、中日僧侣交流在日本教育和医学领域产生的影响
        中国很早就有了医僧这一特殊的群体,在中日僧侣交流的过程中,这类僧侣对日本医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教育
        有过来华经历的僧侣又被称为学问僧,他们知识渊博,汉文素养较高,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们的身上。寺院兴办的私塾叫“寺子屋”,在这里,平民的子女也能有机会上学。空海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创立的综艺种智院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由于当时官方教育在对象和内容上都有限制,所以他希望能建立一个不问阶级、不论僧俗的平民学校,他重视俗人教育和世俗学问,主张因材施教。相传伊吕波歌是空海为教学创作出的产物,并渐渐成为平安时代日本人识字的教材。可见,空海的综艺种智院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二)医学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医术高明的医僧,其中就包括鉴真。鉴真在日本除了传授佛法,还传播了医学以及制药的方法。日本的医、药两道均奉其为始祖,他著有《鉴上人秘方》一书,遗憾的是,并未留存至今。据考察,奈良的东大寺中保存的60多种药材都是由鉴真带到日本的。超元是中国明清时代的禅僧,他赴日后,将医术传授给了日本名医国玄贞。此外,日本的名医北山道长、石原学鲁、今井引济等人都曾师从于中国渡日医僧。
        四、中日僧侣交流在日本民俗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影响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中日僧侣的交流还对日本的民俗和生活产生了影响。如中国僧侣将中国的许多食物带到了日本,有些食物不仅在当时备受喜爱,还一直流传至今,此外,还有一些间接影响。例如,僧侣将中国信仰的神明也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的民俗。他们还将茶叶带回日本,为茶道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一)民俗
        圆仁在唐求法期间,曾向登州赤山的山神祈愿,祈求求法顺利并能平安回国。他在圆寂前对弟子说“入唐求法之日,奉为赤山明神。誓发造禅院之愿,亦是为求法事无障碍。而未果之毕也,道心同法替之。”于是弟子遵循他的遗愿,修建了“赤山禅院”。奉赤山神明(泰山府君)为天台宗守护神。后来,在日本国家的支持和安倍晴明的推广下,泰山府君祭成为了皇家和贵族祈求健康长寿的祭典,也成为了一项持久且影响深远的祭祀活动。日本民间对泰山府君的信仰也很强烈,人们以泰山府君为主人公创造了谣曲《泰山府君》,至今还将他奉为七福神之一,为他建了许多神社和寺院。
        (二)茶道
        早在公元801年,日僧最澄就将茶籽带回了日本,但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直到1191年,荣西禅师将茶籽带回日本,并开始大面积种植,将茶普及到了平民百姓之中。他还撰写了《吃茶养生记》,强调了茶的药用功效。荣西虽然并没有创立茶道的制度,但是他将茶籽带回日本,这是日本茶道产生的大前提。
        (三)饮食
        豆腐在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中十分普遍,从主菜到小菜,均可以使用这一食材。而将豆腐和其制作方法带到日本的人,就是鉴真。他还将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带到了日本,并一直影响至今。茶点中的唐代点心也是鉴真带到日本的,《唐大和尚东征传》里记载了几种鉴真带过去的点心,有“胡饼”、“干蒸饼”、“干薄饼”、“桃枝”、“梅子”、“撒子”、“煎饼”等。在日本十分受欢迎的羊羹,也是通过僧侣传入日本并得到改良的。黄檗宗的僧人隐元东渡时把福建的莲子和福清的四季豆带到了日本,日本称其为“隐元莲”和“隐元豆”。隐元师徒还将馒头带到了日本,在日本被称为“黄檗馒头”。
        总结
        古代僧侣不仅仅是教化民众、传播佛教思想的主体,他们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同时又是文学创造和艺术创造的主力军,身兼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医学家、外交使节等多种职能,影响并改变了两国的生活,尤其是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交流与学习的吸引,使得僧侣们不畏艰难远渡重洋,往来于两国之间,正是这种未间断的交往推动了两国的交流。对于当时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日本来讲,入华学法的僧侣们不仅为传播佛法和丰富日本宗教组成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带回了先进的文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和创造了日本的文化,影响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僧侣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历史上两国僧侣的交往,可以说是中日交往的缩影,日本文化能发展至今天的局面,两国僧侣的交流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文献:
[1]王勇.日本文化[M].(2018.1重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2]冯兴盛.试述佛教僧侣在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外国问题研究,1987,01:7-13.
[3]包江雁.“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高僧一山一宁访日事迹考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2):260
[4]孙淼.日本南画画家群体之辨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04:128-137.
[5]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
[6]徐臻.日本早期诗僧的文化解读[J].外国问题研究,2012,02:49-55.
[7]吴雨平.日本汉诗研究新论[D].苏州大学,2006.
[8]仇宏景.国风文化对日本平安时期教育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4.
[9]李云.中医人名辞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10]黄咪咪.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与中日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11][日]冈仓天心.茶之书[M].高伟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8.
[12]雷茜之.唐代饮食与日本饮食的佛缘[D].中共中央党校,2016.
[13]沈燕清.明清时期福建的旅日僧侣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J].八桂侨刊,2000,02:12-15.
作者简介:
钟华:1980年、女、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日语语言文化。
李艳杰:1997年、女、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笔译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是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项目(LNSGYP20057)的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