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艺术价值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何玲
[导读]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非遗产文化,这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和工作经验的结晶,显示了我们传统的文化特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物质文化活动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文化馆 何玲 525400

摘要: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非遗产文化,这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和工作经验的结晶,显示了我们传统的文化特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物质文化活动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此,本文简要论述了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艺术价值的体现,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群众文化;艺术价值
        前言: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比较深厚的文化基础,没有留下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 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民族特征不容忽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可以以多元化大众文化为载体取得前进和发展。 因此,探析大众文化中未遗留的价值表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文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还可以为非遗传传承和保护拓宽渠道。
        一、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首先,大众文化对无形文化具有负荷性。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无形是重要的内容,体现了先进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无形形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艺术中在我国社会变革中促进文化建设和发展。
        其次,大众文化的基础是无形的。我国特色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不同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在审美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发展中可以不断融入新的社会因素,呈现出进步性,这与大众文化的发展是协同的。
        最后,大众文化受到了无保留的滋养。在社会文化体系建设中,大众文化不是对大众文化产生反作用,而是发挥了推动作用,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思路。没有留下的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渗透到大众文化的各个层面。非物质文化以此和大众文化的贴合性和适应性高,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使大众文化得以滋养。
        二、群众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衍生自人们长期生活的文化形态。中国在5,000年的漫长历史中,通过劳动人民的实践和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被遗留下来。自古以来中国的民俗艺术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通过保护和继承一直持续到现在。因此,对于无形文化遗产都是最常见的。同时,许多民俗舞蹈的灵感也来自民俗劳动的动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娱乐的习俗形态,其目的是消除劳动者的疲劳,使人生变革更快乐,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新方面。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大众文化来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大众文化。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精神生活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群众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非物质文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当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追求,所有社会阶段都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而精神文明在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根深蒂固,其渗透方式和途径比较多样。由于群众文化受到思想的感知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无形文化和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通过这个节日向人们传达“尊重男女老少”的道德观念。根据地区不同文化馆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另外,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粽子、龙舟等活动都是群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参与节日活动,就会感受到无形文化的魅力,受到思想观念的熏陶。因此,有关部门可以把非遗传传承作为大众文化的内涵,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大众文化发展所不遗余力的价值。
        2、群众文化不能脱离非物质文化而独立存在
        在世界文化体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非遗留和大众文化是两个重要的推动力,对巩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发挥积极作用。从这个观点来看,无形和大众文化之间有互补的联系,两者都不可缺少。为了实现我国大众文化繁荣发展的目标,应该加大保护和继承的力度,在无形中汲取更多的养分。通过这种方式在人民群众的思想体系中根深蒂固爱、尊重、保护的信念,积极形成向上的社会思想文化风尚。 无形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发展动力。在非物质文化和群众文化结合的过程中,积极活用无形的内涵丰富大众文化活动的内容,群众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也应该是对无形形成深入理解和把握的过程。
        3、大众文化为非物质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凝结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和解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已经在世界上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也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发展性及科学性特征,文化部门应该致力于无形地吸取更多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要素,用现代化的方式形成适合时代特征的无形文化体系。在融合发展中,将更多的创新理念融合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动力和保障。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应以文化发展为主要方向,使无形文化真正与现代化精神和社会主义特色有机结合形成发展的形态。
        结语:
        如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和精髓的体现。非物质文化和群众文化之间已经出现了很强的融合性。从价值表现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无形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群众文化不能独立于无形而存在,群众文化为非物质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本文希望通过在群众文化中无保留的价值表现中展开的一系列浅谈,为促进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曹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8(23):3.
[2]臧蕾,张斓,宋海沂.苏北地区非遗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3):57-60.
[3]李晓松.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助力社会治理创新[J].社会治理,2018(05):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