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顾嫒娜
[导读]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体系。打造先进的乡村文化,不仅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乡村文化载体,更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

宁海县文化馆   顾嫒娜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体系。打造先进的乡村文化,不仅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乡村文化载体,更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这些年,宁海县通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建设,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利用村级文化队伍对外演出、百姓大舞台等为群众提供展示平台,增加群众参与积极性,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形成有文化样式多样性的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遗产;非遗;建设;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是传统的家园,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乡村文化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一种乡风文明的建设。宁海历史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拥有宁海平调、十里红妆婚俗、泥金彩漆、前童元宵行会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提高农村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留住乡村的魂,守住这一抹乡愁。
       一、宁海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一)注重保护,物质文化遗存丰富。早在2005年,西店崇兴庙古戏台、梅林岙胡胡氏宗祠等宁海十处古戏台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街道各个村,另外全县范围内还有王锡桐起义遗址、长街西岙石拱桥、黄坛三堂等5处省级文保单位和15处县保单位以及63 处文物保护点。目前已建立了十余家博物馆、艺术馆和人物纪念馆,填补了国有博物馆的空白。
        (二)坚持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独特。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既有春节活动、祭礼、城隍庙会、婚嫁十里红妆等民间习俗,舞龙、舞狮、前童把酒舞、傩舞等民间舞蹈,雕刻、泥塑、绘画、剪纸、刺绣、千工床等民间手工技,也有长街山歌、强蛟渔歌、宁海平调等民间音乐。农耕民俗、饮食文化特别发达。目前已有宁海平调、十里红妆婚俗、泥金彩漆、前童行会等4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遗名录8项,市级非遗名录28项及县级非遗68项。
        (三)乡村特色文化“一乡一品”工程着力推进。我县14个乡镇依据当地实际,深入挖掘,都举办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如正月十四的前童元宵行会,深甽镇的“十月半民俗文化节”,长街西岙的正月十八抬龙文化节,胡陈乡的桃花节,桑州镇的油菜花节,越溪乡的跳鱼节等,都已初具规模。这些特色活动中,既有像“前童元宵行会”这样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有像胡陈桃花节这样的现代节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和地方文化特质,形成了“一镇一品”的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认知理念有待转变提升。一是对于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的“短视”。文化建设时间长,短期内很难见到实效,导致地方上不愿意花大力气夯实基础。二是乡村文化过度开发。部分地方将文化建设项目外包给企业后野蛮开发、过度开发,使得传统乡土文化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缺乏生命力。三是对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盲目追捧。在乡村建筑风格上、文化内容上盲目跟风移植。



        (二)历史包袱有待消解。一是美丽乡村文化的环境载体建设仍待加强。在长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侵占、破坏了大量的农田林地,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严重的土地、水资源污染问题。二是农村地区历史文化建筑毁损严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资金支持、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和城市扩张,农村地区古建筑倒塌、被拆除的不在少数,濒危的历史建筑绝大部分也位于农村地区。三是文化主题“空心化”问题突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仍然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程务工,中青年是农村传统文化消费、传承的中坚力量和主流群体,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文化的空心化。四是村庄大量消失。目前村庄撤并、集中上存在过度化倾向十分明显,村庄持续性的大量消失,势必造成美丽乡村“见景不见人”,“乡愁”无处安放。五是部分乡村早期规划设计不够合理。早期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考虑,未能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固有的传统风貌,导致富有乡村文化特色和田园风光的乡村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反文化”现象抬头。表现为:一是赌博、色情等低俗文化抬头。一些本地村民与外地不法分子相勾结,利用农村治安管理相对薄弱、风险小、房租低的特点,进行“设点赌博”等活动,严重毒害了乡村的社会风气。二是 非法宗教活动有所抬头。信教群众数量越来越多,商业化建庙建庵比较兴盛,非法宗教场所比例较高一些合法的宗教场所成了旅游景点。
        三、对策建议
        (一)大力打造“品质文化”。一是进一步提升文化品质。着力建设“红妆之馆”,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运营模式,着力筹建“红妆之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落地进程,为申报省级特色小镇作好准备。二是加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统筹推进文化文物产业各领域人才培育工作。开展“民间艺术家”“文化产业创意经营能人”星级评定,建立民间艺术家资源库。
        (二)加快培植“新时代文化”。“美丽乡村既要有看得见的外在美,又要有看不见的内在美,而文化正是乡村建设的‘里子’。一是要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文明乡村。二是要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乡村文化阵地。推进文化礼堂扩面提质工程,培育一定数量的精品文化礼堂,做足礼堂文化的文章。三是要以百姓大舞台为依托,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容。
        (三)深入打造“历史文化”。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提高农村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一是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思路。加强保护传统村落,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二是推动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要从“吃、看、做、游”等具体方面入手,三是做好“乡贤+”文章,报道乡贤返乡创业、返乡兴村、反哺社会的事迹,做好乡贤乡愁文章。
        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在于把农村建设成新型农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些农村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上看,乡村不会全部消失,乡村的文化价值也不会消失。我们必须认识和了解乡村文化之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意义。乡村振兴不是要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把我们的根留住,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我们今天怎么做,明天乡村就是什么样。乡村的未来,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手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