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蔡琳喜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蔡琳喜
[导读]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骤增,难免在心里上会有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达成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助力全体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学习潜能得到开发的关键路径,合理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会让高中生终身受益,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浙江省苍南县三禾中学   蔡琳喜

摘要: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骤增,难免在心里上会有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达成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助力全体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学习潜能得到开发的关键路径,合理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会让高中生终身受益,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以外,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的功效,也值得引发深思和探究,这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也由此奠定了本次研究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体性
        引言
        新高考改革要求学生具备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这使得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高中生面临着选课走班、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倾向选择等多项任务。因而,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己知彼,决策行动”,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本文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探讨学校和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1.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规范化,教育目标层次化
        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教育管理的范畴,在此基础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制订专门的实施计划,并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以及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事宜。普通高中也应重视制订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由教务处或者政教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落实实施。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强的科学性及专业性,因此,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将高中教育阶段的理论研究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充分联系在一起,聘请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指导,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备合理性特点。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具备层次化。高中教育阶段的学习生活有着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一定要注重层次化,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与价值。根据高中时期学生的实际特点及需求,可以开展以下层次心理健康教育:高一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提高适应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上;高二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发展学生个性这一方面;高三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提高意志力以及情感协调方面。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化,有效提高教育效果
        在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想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是依赖学校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起到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因此,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化,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效提高。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家长更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重视。特别是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家长而言,由于即将面临高考,家长的心思都会放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再加上当前社会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导致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显。基于此,学校应重视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一起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开展丰富的活动来指导学生家长如何在家庭中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同步,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效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一定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在学生放学回家之后,一定要严格控制其上网时间,并防止学生浏览不良网站,以消除网络对于学生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良影响。
        3以体验式教学为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的体验,主张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领会。学生刚进入课堂比较松散,教师可以组织热身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放松身心进入课堂。


进行青春期教育,利用“口香糖”这一心理游戏,让学生感悟同性、异性之间要相处有道。生涯价值观的主题教学,开展“价值拍卖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清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价值观的明确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师生之间能和谐相处,教师可以设计“今天我来当老师”活动,让学生扮演教师,让“教师”感受教师的心理,体会教师的不易。体验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去探索、领悟,进而引发他们心理的变化,促进行为的改变。
        4各科教学突出育人特色,对学生心理状况因势利导
        在高中各科教学中,都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需要各科教师挖掘学科特色并抓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契机,只有如此,才可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基础上更好的发展健康心理。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教师可凭借语文学科的人文化特色来进一步向学生传递丰富情感、正确思想观,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基础上加深学习体会、加强感悟,便可在心灵上受到感染、心理上受到触动,对于心理走向成熟是极有好处的;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教师可凭借历史学科的真实化特色来进一步向学生传递历史真相,方可在真相讲解过程中培养学生审时度势态度、客观与理性思维,只有如此,才可让学生正确、全面看待一切事物,对学生健康心理养成有着较大推动作用。我们也提倡在各科教学中,树立学习榜样,这个学习榜样不可只是学习能力上的榜样,还可体现在日常帮助他人、大胆提出质疑等方面,切实让学生“有样学样”,相信会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可确保学生受榜样的激励和鼓舞来完善各自的行为、提升各自的思想,最终便可在心理层面实现取长补短。总之,高中阶段的各个学科皆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需挖掘各个学科的特色,只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紧密与巧妙,就可让高中生无形中接受较好熏陶,便可让学生心理愈加健康。值得一提的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状况因势利导,不可脱离实际情况,才不失为一个聪明做法,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健康心理之余高效吸收知识,便可在学习效率提高基础上向更好方向发展。
        5.重视师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最基本的策略之一就是要有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教师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避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出现知识短板。教师可以定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了解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学习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将其运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师还可以参加一些教师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分享交流高中习其他教师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互相探讨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很容易出现焦虑、压抑等心理困扰,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教师要做到尽职尽责,抓住各种时机,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还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定期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丰富心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心理咨询能力,落实家校共育工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洁玉,陈超然,王子慧.农村地区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讨[J].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2019(11):48-50.
[2]龙淑玉.让阳光洒满高中校园:对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的思考[J].发展,2018(5):76.
[3]代玉容.新课改框架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2019(13):58-60.
[4]段艳婷.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2015(4):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