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冯敬 、 周红梅
[导读]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在疫情影响,剖析四川省发展体育健康产业的优劣势以及在疫情影响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实施多维扶持,加大扶持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创新驱动,引领体育健康产业提质升级;拓展产业内容,加强产业联合,革新产品与服务供给;加强校企联合,针对性培养与招聘专业人才等创新发展策略,为后疫情时代四川省进一步发展体育健康产业提供理论基础。

四川成都西华大学体育学院    冯敬 、 周红梅   610039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在疫情影响,剖析四川省发展体育健康产业的优劣势以及在疫情影响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实施多维扶持,加大扶持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创新驱动,引领体育健康产业提质升级;拓展产业内容,加强产业联合,革新产品与服务供给;加强校企联合,针对性培养与招聘专业人才等创新发展策略,为后疫情时代四川省进一步发展体育健康产业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体育健康产业 创新 疫情
       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运动康复、健身产品、医疗保险旅游等业态列为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内容[1]。2014年,4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促进康体结合,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2]。2016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并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同年十月,《“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把健身休闲产业纳入健康产业范畴[3],体育的健康符号对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打造国民健康生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冠肺炎发生以来,钟南山院士表示:“如果被病毒感染后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最关键还是看每位患者的身体体质,依赖每个人的免疫能力”,在没有特效药的今天,体质和免疫力大大降低了患病几率。体育健康产业作为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产业,在疫情期间受到政府、社会资本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研究在疫情影响下的四川体育健康产业如何突破困境,转变思路,实施自救。
        1.体育健康产业内涵
        体育健康产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以不断上升的社会物质需要为基础,以广泛的社会关心和群众的共同参与为支撑,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运动科学为基本手段,融合体育学、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育运动指导等产业总和。它利用互联网与区块链技术,采集大健康数据,使用标准化“体育运动处方”种类,配以科学饮食,达到治疗慢性病的效果。体育健康产业包括体育健康服务机构、运动康复训练和恢复按摩器材建造、运动功能性饮料和营养品生产、体育科技与互联网体育服务等领域[4]。
        2.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特点
        2.1专业技术性强
        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较,体育健康产业需要根据受众人群的健康需求不同提供差异化指导,通常需要兼具体育学、医学、心理学等专业复合型人才。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省级健康服务云平台“健康四川”运行功能日趋完善。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互渗透,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技术创新的点,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申请受理量、授权量在西部地区均位居前列,为发展体育健康产业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2.2产业关联性强
        体育健康产业是“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有机融合,在互联网、旅游、养生、医学等领域都有融合发展空间。四川省在产业化发展的历程中,抓住自身特色,发挥四川省“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医为支撑的医疗产业;开发利用四川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着重发展养生旅游,大力发展以养为支撑的保健产业;借助国际体育赛事,在“爱成都,迎大运”的热潮影响下,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场地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健康产业。
        3.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SWOT分析
        3.1四川省健康体育产业发展优势
        3.1.1自然环境的优势
        四川省位于我国大陆西南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省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复杂,西高东低的特点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四川地貌类型繁多,气候资源丰富,很多城市具有开展体育健康产业的优质气候资源。例如:攀枝花,海拔1300~1500米,一年四季阳光灿烂,年平均气温20.3℃,昼夜温差10到15度,气候适宜,海拔高度有利于人体健康。2010年,攀枝花凭借优质的气候、丰富的物产、独特的生态资源,在全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将“中国阳光花城”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明确提出“康养”定位的城市。
         3.1.2有形资产的优势
         四川省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中药材产研地,医疗水平发达,拥有西南地区最好的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连续十一年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协和。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之外,四川大学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也成功入选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版前100名。四川省是全国第三温泉之乡,温泉及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林地面积3.6亿亩,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国有林和集体林各占一半;森林覆盖率高达35.7%,高出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5]。2020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公布了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第一批)名单,四川有4家森林康养基地进入名单,均为以经营主体为单位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为体育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3.1.3竞争能力的优势
        2019年,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安排部署,四川省体育局开展了全省体育场地调查工作,以2018年12月31日为节点,全省体育场地19.13万个,全省全民健身路径46127个,全省健身房2692个,全省健身步道1907个。2016年四川各地通过PPP模式引入投入10亿,建11个体育类大型项目;其次,成都市多次承办大型体育和国际顶级运动赛事,城市基础设施好、综合接待能力强,并且有一定的赛事举办经验和广泛的观众基础,体育文化氛围浓厚。2015年11月川府发37号颁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该意见的目标提出“到2025年,将四川省打造成为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高地,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民间特色、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和群众活动,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市场服务体系[6]。
        3.1.4区位交通优势
        交通是进行物质转换的重要载体,为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从全国范围来看,四川临近全国地理中心和西部边缘,是实现西部大开发和东西合作的经济发展龙头和桥头堡。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四川省的交通设施获得很大改善,公路总里程居全国第一, 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二。高铁的建成及使用,标志着四川省即将由“动车时代”迈入“高铁时代”。成都双流机场作为西部地区行空枢纽,近年来航线网络不断扩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天府国际机场的建成,使成都将成为上海、北京后中国第三座、中西部唯一一个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九黄机场、稻城亚丁机场的投入使用, 极大地改善了川西地区交通不便的状况,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川西地区进一步开展旅游活动、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2 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劣势
        3.2.1 技术水平不到位,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产业的发展与竞争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体育健康产业的兴起,既需要掌握体育健康产业服务价值体系多个环节的复合性人才,也需要精通专项的人才。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四川多所高校设立了康养学院或专业,但这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需求导向不突出,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关注不足,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缺乏适应产业需求的能力,存在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致使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人才仍然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
        3.2.2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协同能力弱
        协同发展、区域合作是提高体育健康产业资源经济价值转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制约,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区域发展也不平衡,呈现处“中实两虚”的局面。川西交通通达性较低,体育健康资源开发尚未形成规模,体育健康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性弱,缺乏协作。
        3.3 四川省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机遇
        3.3.1后疫情时代激活“线上+线下”一体化体育消费模式
        此次疫情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体育产业“线上”模式,打开了体育消费新渠道。这是体育消费原有模式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群众体育参与和认知消费的改变。此次疫情期间,因线下产业发展受到限制,电商、快递渠道迅速崛起,掀起了一股直播热潮。京东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各项“宅消费”需求均大幅超过去年,其中健身训练、游戏设备的成交额均为去年同期的200%,东北和四川地区的人们在健身/瑜伽品类上消费增长最快。由此可见,在四川地区“线上”消费行为很可观。


在后疫情时代,可根据四川居民需求,对体育健康产业消费模式进行重构,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双重消费模式。
        3.3.2基于疫情的后续效应,民众健康需求增加
        早在2016年,国家《“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加强体医融合,要求专业体育人士对运动者进行科学的指导,培养运动者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将体育与医疗结合起来,给运动者灌输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运动者全面发展[7]。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加强了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认识,以关爱生命、加强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康体市场将会因提升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被激活与释放。四川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2019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首次超过14%,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伴随着疫情防控的需要,将会掀起一股体育热潮,群众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大健康产业和康体市场将会赢来发展春天。
        3.3.3 疫情防控阶段扶持政策及时出台
        产业政策是引导、保障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8]。面对疫情,体育总局将积极开展国家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工作,加快推动研制赛事活动的安保、自然资源开放等配套设施,推动协会实体化改革,释放更多体育资源,鼓励各地创新支持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利用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安排专项帮扶资金等,比如赛事补贴、减免场馆租金;鼓励企业创新发展,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培训等新业态,培育体育产业新模式,助力体育产业提质升级[9]。在疫情防控期间,四川体育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员、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疫情防控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充分结合防疫工作,推行居家隔离锻炼方法,从倡导居家科学健身、提高免疫力、配合疫情隔离的角度,编排并发布了健身视频资料487条,为广大群众提供健身素材,积极引导四川人民健康隔离。2020年7月15日,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体育局印发《四川省体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体育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丰富体育供给,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为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4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威胁
        3.4.1经济受到重创,体育健康产业升级再造遭受困境
        为防控疫情,延迟复工复产,中国经济发展遭受阻碍,需求端和供给端行业均受到强烈冲击。疫情防控期间,四川省体育局下发紧急通知,取消或延迟各项体育赛事。2018年9月,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赛事名城”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2018年-2022年,成都举办的国际赛事达到25个,其中洲际杯以上级别赛事达50%,具有自主IP和成都文化特色赛事达30%,这一举措的下达,将会导致四川省体育赛事经济效益停摆,产业投资成本回收周期变长,财政压力增大,经济受损严重,赛事名城建设进度减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降速。赛事的暂停,对四川省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体育赞助、转播、场馆服务等随之萧条,各产业联动机制停滞不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到位,进行优秀资源升级再造困难重重。
        3.4.2 供给不足,体育健康产业以线下为依托的相关产业受到全面制约
        体育最本质的属性就是身体的参与[10]。四川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很多产业都是依托于线下资源开展的实体产业,受疫情影响,线下产业进入到“寒冬期”,实体产业停滞不前。后疫情时代,基于新冠疫情传播的安全距离,全国人民隔离意识仍然存在,对人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仍存顾虑,在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较小密度和舒适度防护措施,无法进行常规的密集型体育消费,并对体育健康产业有了更高要求,这一后续反应将会阻碍体育健康产业线下资源发展。
        3.4.3后疫情时代,体育健康产业管理服务任务艰巨
        体育部门能否协同其他部门为体育健康产业提供针对性服务,对后疫情时代体育健康服务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是决定体育健康产业能否在疫情结束后快速复苏的决定因素之一。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新阶段管理机制中仍存在以下几个薄弱环节:一是缺乏有效的体育健康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及时掌握后疫情时代受众群体的体育健康信息,可使体育部门能够根据不同需求,打造差异化产业体系;二是体育健康产业服务主体不够精准,可加大对体育健康产业服务主体的科学监控,做到因人而异,根据个体差异,制定适合服务主体的相关措施,加强服务引导,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4.疫情影响下四川省健康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4.1 实施多维扶持,加大扶持政策制定与落地
        在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分类细化各项服务政策,精准服务各项产业,减免企业损失,促进复产复工。后疫情时期,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保护性政策,优化体育健康产业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全省体育产业链,激发市场活力主体,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根据现在经济条件,借助疫情发展机遇,创新发展观念,重构发展模式,确保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具有整体性规划,不断发展新业态,新消费。
        4.2实施创新驱动,引领体育健康产业提质升级
        加快推进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增强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动能。利用四川省丰富的森林资源,实施产业精品计划,加大培育力度,培育一批示范基地,打造示范产业链。依托四川省丰富的人文资源,积极探索体育公园、体育城市综合体、体育产业园区开发、工业遗存和闲置建筑转型利用、少数民族体育经济创新发展、打造赛事名城等方面,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体育健康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带, 集中资源建设体育健康特色小镇, 形成特色鲜明、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良性互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
        4.3拓展产业内容:加强联合,革新产品与服务供给
        疫情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产业问题的暴发和需求的激发,我们应建立供需协同理念,推动供给响应需求,同时通过供给引领需求[11]。此次疫情最大的突破就是加强了线上和线下产品融合,畅通了线上、线下项目资源和内容相互交融的管道。体育健康产业要注重线下特色资源与线上精品课程相融合,利用四川省优质资源,继续开发“线上”体育健康产业,积极开展森林康养、绿道体育、休闲体育等精品体育健康产业项目,强化“线上和线下”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互补、模式互动、协同共进的全方位产业链条,加大对四川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同时,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地区差异化管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差异化管理,提供不同需求服务,加强市场开发力度,打造知名体育健康产业品牌,进一步扩大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格局。
        4.4加强校企合作,针对性培养与招聘专业人才
        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必须把人才培养问题视为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能力建设,构建体育指导员分级分类培养模式。优化体育指导员内部结构,提升人员质量;积极探寻奖励机制,激发专业人才参与体育健康产业热情,积极提升群众参与体育健康的意愿;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为体育健康产业提供复合型人才;加快建立四川体育健康产业智慧库,为四川省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
        5.结语
        此次疫情对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有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很多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新形势下,四川体育健康产业主体和从业者必须审时度势,转换发展思路,重构运营模式,加强部门协作,开创新型产业,在抗击疫情复产复工过程中,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提质升级,突破困境,找准模式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S].201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是若干意见[S].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EB/OL].http://gov.cn/xinwen/2016-08/20content_5101024.htm.
[4]刘超,秦立凯.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联动型动力机制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03):45-49.
[5]马捷,甘俊伟. 基于SWOT分析的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发展路径研究[C]. 四川省林学会、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四川省森林可持续经营学术研讨会2017论文集.四川省林学会、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四川省林学会,2017:50-56.;
[6]四川省人民政府 .http://www.sc.gov.cn/[DB/OL].
[7]彭迎春,俞玲,李旋,孙秋芬.基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体医融合平台建设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12):47-48.
[8]刘澄,顾强,董瑞青.产业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7(1):196-203.
[9]体育总局:疫情对体育行业冲击很大鼓励各地创新支持政策[EB/OL].https://www.sohu.com/a/376181925_114911.
[10]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11]钟秉枢,黄志剑,王凯,车冰清,宋昱.困境与应对: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体育事业的影响[J].体育学研究,2020,34(02):9-33+40.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2020研究生创业基金,疫情视域下康体产业发展态势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项目编号:ycjj2020135
作者简介:
冯敬(1996-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管理
周红梅(1970- )女,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健康促进(通讯作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