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文旅产业的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李婷、 韦丹 、黄珊玲
[导读] 文化旅游产业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日受青睐,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与广西周边其他城市相比,总体上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广西玉林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李婷、 韦丹 、黄珊玲    537000

【摘要】文化旅游产业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日受青睐,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与广西周边其他城市相比,总体上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本篇论文以广西的河池市、百色市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分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一、广西少数民族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党委已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为广西少数民族文旅融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广西被评选为国家A级景区总数量达到422家,其中5A级景区有5家、4A级旅游景区173家、3A级230家、2A级景区14家。其中被评为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景点大约有37家,占比只有8%,农家乐的数量与景点数量不相上下。在2014年首批中国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中,广西38个民族村寨位列其中,至此广西正式挂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达97个,增长了约2.5倍,但大部分村落坐落的地区比较偏远,交通闭塞,不利于游客前往。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广西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民族特色旅游开发迅速,但各项旅游景区自身的基础设施不太完善,对民族特色旅游开发得不是很充分。如何进一步完善旅游的基础设施以及深度挖掘广西少数民族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还是当前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西拥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主要以滨海风光、自然山水、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遗产为特点,其旅游发展趋向成熟。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独特而浓郁,区政府也一直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发掘不少民族档案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许多旅游精品,如扬名世界的《印象·刘三姐》。但目前广西文旅融合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文化旅游传播方式创新不足、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较弱、文化旅游市场拓展错位等现实困境。为了更好地使广西文旅产业不断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魅力更好地释放和被感知,需要相关部门突破固有的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努力探索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表现形式,及时更新文化旅游的发展传播途径,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
        二、广西少数民族文旅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一个民族文化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还面临很大的困难。本部分基于对实地考察情况和网络数据的分析,通过具体例子分析并概括出广西全域少数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缓慢的三个主要原因。
        (1)地区落后:
        2020年来,广西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支持本区的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品牌创建、旅游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等,此项资金投入惠及全区14个设区市、100多个县(市、区),促进了文旅产业发展。广西财政主要安排广西特色旅游建设项目补助资金7574.2万元,重点支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广西边海国家风景道等旅游项目建设;安排全区旅游品牌创建奖励1.5亿元。同时,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广西旅游特色品牌打造工程、广西旅游产业素质提升工程,以及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重点项目建设等。与此同时,2020年,国家政府设资金20.47亿元用于支持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占全区资金安排量的77.1%。可见,广西财政支出的旅游资金用于支持广西主要的旅游景区占比较大,对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投入的资金多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民生建设,因此,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旅产业由于资金的欠缺发展缓慢。
        广西河池的东兰县是世界铜鼓之乡,县内设立了民间铜鼓收藏馆,收藏的铜鼓达612面,占世界铜鼓的1/4,被称为千百年来铜鼓文化的“活化石”。但其发展因经济支持欠缺而面临困难。首先,东兰县处在广西河池市,据2019年的新闻报道,广西最穷的十个县,河池就占了一半,可见河池地区在广西是比较落后的市。而东兰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相距308公里,再加上河池的交通也落后,目前还没有动车和火车途经,偏僻的地理位置,让许多游客觉得出行困难。另外,政府对东兰的资金投入以扶贫为主,因此能够用在发展文旅产业上的资金欠缺,使得东兰铜鼓文化欠宣传,其他旅游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
        广西德保县也是广西的贫困县,地处广西百色市,德保县的旅游产业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在起步初级阶段,近几年陆续开发了一些具有德保特色的景点,如以红枫为主题的红枫森林公园、溶洞吉星岩等,这些景点都很有德保当地的特色。但是近几年来,德保县的财政支出用途以“民生优先”,政府对德保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脱贫攻坚。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旅游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旅游产业链的完善,再加上开发德保的文化也是一笔资金,把文化融入旅游中相当于当地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对于旅游业初步发展的地区来说是一个挑战。
从以上分析来看,尽管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政府近几年也大力支持文旅产业的发展,但是短时间内还是无法克服经济带来的发展困难,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旅产业在经济方面要多途径吸引投资,同时不断通过其他途径来提高本地区的经济。
        (2)资源整合度低:
        文旅资源整合就是要优化文旅资源配置,要获得整体的最优。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深度不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本民族旅游品牌的发展,也不利于文旅产业链的形成。
        靖西,被称为绣球之乡、壮歌之乡、第一壮乡,它是广西壮族人口最多的地方,是最纯粹的壮乡代表地。民众们对当地壮民族文化的内涵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入,当地政府对于其当地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开发和挖掘不够深入,其文化资源与旅游源难以整合。靖西的农业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 如烤烟生产业、桑蚕产业、水果产业、山茶油产业、甘蔗产业等, 但这些农产业未能与当地的文化旅游业巧妙地结合, 已经开发的少数民族旅游区域也只是以田园观光和农家乐为主, 以“吃农家饭、摘农家果、住农家房”为主导, 项目类型较为单一, 形式缺乏创新。
对于几处展示德保壮族歌舞文化的主要歌圩地点,当地政府并没有特意建造能传递出德保壮民族文化的旅游项目。且歌圩设施比较单一简陋,资源整合度不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验”链,很难为当地旅游业带来额外的收益。
        资源整合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效的工作,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也一直在通过政府、企业、民间等多方力量寻找适合当地文旅资源整合的途径。从总体上看,广西少数民族文旅产业资源整合度低的具体体现可以总括为如下几点:旅游产业与农业、林业等第一产业结合不够紧密, 农业资源特色尚未得到充分发掘;与加工业、手工业等第二产业联系不够密切, 农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健康养生业、科技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联动发展不足,文化旅游业态有待进一步创新。若当地政府对本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足够重视,将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巧妙地与旅游业衔接,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3)文化传承受阻: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深,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优秀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承不合理、无人传承等问题,已经濒临消失。所以想要提高少数民族文旅产业的发展,塑造与传承好特色文化是根本。
德保山歌中的山歌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但由于乡村设施建设完善速度慢,驱使乡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乡村“空心化”的现象的加剧。这一现象使得山歌发展产生了代际断层(代际指的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代际断层使得山歌继承人较少,掌握山歌技巧的传承人减少,令山歌传承受阻。其次,山歌传承中没有注重创新,与时代相结合的方面少,与时代结合起来创新山歌文化,才是对山歌文化的最好传承和保护,目前德保山歌创新的难点在于用词较为陈旧,方式也较为老套。再者,唱山歌时对歌路要求高,德保山歌的即兴吟唱对吟唱者的思维发散能力、变通能力、诗词押韵能力都有一定要求,德保山歌中的“求、抢、斗、情”的程序与“赋、比、兴”、讽刺、暗喻等文学表现手法使得山歌按照约定俗成的套路完成偶发性的对歌,故对传承者有一定功底要求。另外,壮话音系众多,不同村落之间壮话都有区别,难以进行统一。且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市与乡村的边界逐渐模糊,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人们对娱乐方式的选择增多,对唱山歌已不是主要娱乐方式。
东兰铜鼓也面临着文化失传的危机。尽管当地为加强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每年安排30万元人民币补贴给进行各类铜鼓文化演出的农民演员,还通过建设具有壮族风情特色的民族村、建设铜鼓收藏馆等措施对铜鼓文化进行保护。但目前铜鼓文化没有很好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中,大多数居民对铜鼓文化了解不深,没有成为一种活态文化,使得传承受阻。其次,铜鼓铸造工艺要求高,对花纹以及各个部位的厚度十分讲究,使得铜鼓技艺缺乏传承人。


另外,铜鼓文化走进校园的措施并不普及,青少年对铜鼓文化认知程度不深,年轻人对于祭鼓、赛鼓、舞鼓等习俗更是知之甚少,而且铜鼓花纹和造型与时代结合元素少,在青年圈中不能够很好流行开来,受众面范围较小。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日前印发《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可以看出,文化振兴已经被纳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五大举措之一,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想要发展好少数民族文旅产业,需要把着力点放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决定经济政治,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秀文化对现代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注重优秀的文化传承对少数民族文旅产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广西少数民族文旅产业的发展对策分析
        溯其文旅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源,为了加快广西民族文旅产业的发展,完善民族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可以从以下几点采取措施:
        1、塑造与传承文化
        各个少数民族所承载的文化与其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而随着旅游功能的不断拓展,对少数民族本身的文化塑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注重对该旅游地区民族文化本身的塑造和传承,才能让其更好地屹立于旅游业之中。如广西壮族的歌舞文化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研究极为重视。区政府重视持续打造旅游精品《印象·刘三姐》,使其在充分吸收少数民族档案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将经典山歌、族群记忆、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把经典的两大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留给人们的印象进行巧妙地嫁接和有机的融合,让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少数民族聚居区都会在本地举行对歌活动,在《印象·刘三姐》的晕轮效应下,会有很多游客慕名前往举行歌圩的地点,感受广西少数民族的歌舞文化。
        对文化本身的塑造和传承,具体方式如下:首先,要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知名度,可结合本地区的特色产品打造本地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第二,要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文化本身,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鼓励当地学校添加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色课程,用教育来普及民族知识,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第三,政府要注重本地区文化本身的塑造,鼓励寻找文化故事,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添加情感色彩,打造“故事+文化+旅游”的特色旅游体验模式。
        2、多方式宣传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趋势是大势所趋,很多产业的宣传方式是多样的,但还是以互联网宣传为主,最常见的方式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大平台的图文宣传。但对于非物质遗产的宣传,除了传统的宣传方式,还可以依靠影视传播的手段,以纪录片的形式把产品特色和制作工艺展现在人们面前,给大众更加直观的体验,纪录片也是记录和保存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纪录片的播出能够使文化潜移默化地印在人们的印象中。另外,当下短视频模式兴起,拿时下较火的抖音短视频为例,在抖音平台中,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可以通过平台上传相关非遗文化的视频,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展现自我,还可以发现更多面的自己,尝试不同的行业角色,享受到了流量红利的同时宣传了绚烂文化,也满足了人们对碎片化信息的需求,视频传达的信息也更容易被人们吸收。
        结合以上背景分析,少数民族文旅项目应充分利用多元化促销手段,具体手段如下:第一,用“互联网+宣传”模式,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特色旅游宣传网站,通过官方微博、短视频等主流平台引出话题,提高知名度;拍摄纪录片并通过各大主流平台推广宣传。第二,到主要客源地举办旅游博览会,通过抖音、快手、微视等大流量平台直播,建立专线办事处拉近与游客的距离;提供与旅客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及时的交流了解到游客的最新动向和新的旅游需求。第三,景区主要负责人定时带领团队参加研讨会,并从中邀请旅游投资商、专业杂志编辑、记者等权威专业人士来体验优质的旅游项目,以此达到宣传效果。第四,对客源旅游市场进行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活动,通过“促销+赠纪念品”的模式吸引民众了解该旅游项目。
        3、加大资金投入
        广西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大多欠发达,例如,享有“世界铜鼓之乡”美称的东兰县、壮族山歌文化丰富的德保县、具有特色侗族文化的三江县等,这些都被列为广西的贫困县,由于经济的欠缺,文旅融合发展缓慢。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旅产业是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下广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仍不足以支撑当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对文旅产业的资金投入不仅依靠政府,还要多途径引流引资。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在社会上公开招标,以本地区的文化优势吸引企业或民间资本加入,带入资金投入文旅项目;另一方面可借鉴广西桂林越秀景区文旅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政府与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破解文旅产业发展等领域的融资难题;其次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文旅项目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奖励,有利于增强优势项目对投资商和游客的吸引力;另外,政府可以建立文化旅游专项扶持资金,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反之又能使该地区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文旅产业之中。
        4、完善与延展文旅产业链
        文旅产业链的构建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产业链的打造以突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为主,借助人文景观、建筑等载体表现,以文化产品或多种项目来增强文旅体验感。
        (1)载体的建设要讲究文化内涵。景观为形,文化为魂,旅游景观除了要表达文化内涵,还应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广西民族村为例,广西民族村打造了12栋少数民族居民建筑,这些建筑聚集成群构成了民族村特有的景观,该景观不仅具有美观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展现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形态,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观赏。景观或建筑是体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外在方式,广西河池的东兰县可以打造铜鼓景观、建设铜鼓展览馆,广西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参考此方式,把文化融于景观或建筑,使其创造观赏、收藏等价值,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真正融合。
        (2)推出创意文化产品。广西地区享有东盟文化交流的政策,如“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中国——东盟国家睦领友好合作条约》,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和热点,将本民族的传统元素与东盟国家的特色相融合打造文化产品。另外,少数民族地区要形成拥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招牌文化产品,可参考南宁博物馆,南宁博物馆目前已经研发了近百种融入馆藏元素的文创产品,还在淘宝店相继开店,不仅如此,南宁博物馆还根据南宁传说研发了黑蟒将军系列文创产品。广西东兴市的也可以打造拥有京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并把传统节日——京哈节的寓意融入进去,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可借鉴打造出自己招牌特色的文化产品。
        (3)打造文旅体验项目。近年来,融入地方民族风俗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越受欢迎,广西最为成功的例子是柳州的三江县,三江县主要居住的是侗族人民,另外还有壮族、瑶族、苗族等,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而三江县也抓住了这个优势,打造了农家乐、养生体验馆、三江斗牛场、侗乡鸟巢场馆等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的体验项目,前来的游客能够在体验中享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广西百色的德保县也可以抓住自己壮族山歌的优势,打造与山歌有关的文旅项目,例如搭建山歌舞台、山歌科技馆等,把艺术与科技相结合,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山歌文化。广西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如此,根据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打造自己的特色文旅项目。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广西少数民族文旅产业的可发展空间是很大的,如果能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基础上,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知名度,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旅产业不仅能够把少数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使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还能够为广西带来经济效益,对于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有望通过文旅产业来实现脱贫。
【参考文献】
[1]赵晋凯.试论桂林旅游景区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大众文艺》2008
[2]庞铭辉.广西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旅游价值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0
[3]陆军谋,庄严.广西面向东盟文化传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传播,2018 (03 )
[4]伍朝辉.全域旅游背景下靖西乡村旅游发展探讨[A].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1)
[5]梁扬帆.“互联网+”时代下的广西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以广西铜鼓艺术为例[A].大众科技,2016(06)
[6]黄国良,梁盛,李晓川.旅游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09
作者简介:
李婷(2000-),女,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本科,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韦丹(2000-),女,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本科,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黄珊玲(1998-),女,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