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幼儿生活“实习场”的创设路径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李玲丽
[导读] 幼儿生活的养成不是一朝促成的,需要循序渐见的指导和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生活能力、智力发展、情感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及身心和谐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良好习惯和行为发展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浙江温州市瓯海区南瓯幼儿园    李玲丽  325000

摘要:幼儿生活的养成不是一朝促成的,需要循序渐见的指导和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生活能力、智力发展、情感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及身心和谐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良好习惯和行为发展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幼儿园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点。教师要关注幼儿习惯的培养,在各项活动和游戏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文主要对幼儿生活“实习场”的创设路径做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详情如下。
关键词:幼儿生活;实习场;创设路径
        引言
        幼儿园是孩童的第一个学校,孩子们在学校中开始建立独立的社会化认知。荷兰建筑师赫曼·赫兹伯格在关于教育建筑的论述中,主张将使用者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个体与社区之间关系的类比。以空间为载体,幼儿园不仅要满足个体的教育需求,同时要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幼儿教育空间的设计操作,需要寻找恰当的空间尺度作为工作界面,为儿童使用者带来空间探索的可能性。早期的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要有效实施早期养成教育,就必须科学地把握养成教育的自身规律。
        1.源于节日活动,融入幼儿生活
        幼儿生活“实习场”的创设路径之一是源于节日活动,融入幼儿生活。在利用节日活动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时,节日的选取很重要。我国一年中有很多节日,节日内涵也多种多样,涉及自然、民族文化、道德素养等诸多方面。幼儿园节日活动的选取一方面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根据幼儿的喜爱和偏好选择合适的节日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节日内涵,根据不同节日的节日内涵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品格教育。据调查,幼儿喜爱的节日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儿童节、春节、圣诞节、教师节、父亲节和母亲节。除此之外,植树节、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和中秋节也很受幼儿的欢迎。因此,在选取节日时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喜爱和接受程度合理选择。在这些节日中,部分节日是在家里度过的,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在节日里开展对孩子的品格教育的相关问题,如国庆节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在幼儿园度过的节日,如教师节,可以开展以“感恩老师”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准备好画上感谢老师的图画的小卡片,还可以组织以“老师,我爱你”为主题的晨间谈话,让幼儿表达对老师的喜爱和感恩之情,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2.父母培养方式对幼儿影响的建议
        幼儿生活“实习场”的创设路径之二是父母培养方式对幼儿影响的建议。首先是父母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培养方式的建议。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就对幼儿进行生活上的独立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呀给他们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是孩子“自己来,我能行”的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以提高幼儿适应生活的能力。如训练孩子独立入睡,每天午睡;训练孩子自己吃饭;如厕训练;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鞋子等。其次是父母在幼儿入园前对幼儿培养方式的建议。父母对幼儿在入园前带孩子熟悉幼儿园的老师和环境;养成和幼儿园相适应的作息习惯;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幼儿园的正面形象;扩大幼儿社交范围,减少幼儿对父母的完全依恋;孩子入园前的过渡准备:如睡眠习惯的过渡、饮食习惯的过渡和活动时间的过渡。



        3.真实生活问题是起点
        幼儿生活“实习场”的创设路径之三是真实生活问题是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方设法的引发孩子的兴趣,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展开主动的思考,而不仅仅知识被动的记忆。而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生活中的问题最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也最能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以真实生活问题作为起点,才能够让幼儿意识到科学、知识所能够为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让他们能够以此为起点,展开持续性的思考和探索,这样也能够让他们的新旧经验有效联系起来。所以,实习场活动的发起,必须要以幼儿的问题开始,而过程就是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
        4.关于过程反思、自我调整的评价以及他评
        幼儿生活“实习场”的创设路径之四是关于过程反思、自我调整的评价以及他评。目前幼儿在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下,自我审视、评判的能力比较薄弱。除此之外,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流畅程度和完整程度也富有局限性,不适合运用过多的语言评价。所以,幼儿的自我审视、自我评价可以在STEM教育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审视作品来完成这一步骤。在此过程中老师应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反思与调整。除了孩子的自我评价之外,老师给予的评价也至关重要,能够让老师实时的掌握班级里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学习状态,能够给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老师的评价必须要根据幼儿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进行观察并解析。在每一次的活动开展前夕,老师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明确好观察内容和目的,采用一定的手段来捕捉与之有关的信息。
        5.强调集体活动中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幼儿生活“实习场”的创设路径之五是强调集体活动中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从4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待人有礼貌、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勇于表达。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研究要点,我们多次开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途径”课堂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并进行集体备课,整个过程从说课、上课、评课三个环节进行全面展示研究过程。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对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只有不断规范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才能更好地在集体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根据语言、艺术等教学活动表演频繁的特点,在制定结题教学活动时增加了“轮流活动时,幼儿会协商有序地进行,男孩做到女孩优先,并主动为其服务”、“自由坐位或观看表演时,知道矮个子优先在前,高个子主动坐后面”、“安静地观看同伴表演,会鼓掌表示感谢”等细则,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这些细则规范,班级孩子的习惯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大部分的孩子都能主动遵守,个别孩子之间也会互相提醒、约束。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个体与集体之间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互相成就与作用的结果。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贯穿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教师、家长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使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方晨瑶.《张雪门幼儿园行为课程及时代价值》[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任梅.《一代幼教宗师张雪门》[M].山西人民出版社
[5]历春香.《走进生活实习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