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马慧 克尼都孜·斯拉木江
[导读] 作为一档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播出后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收视高峰。该节目不仅在同类节目中取得成功,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现象进行解读,探究其成功的内在原因。

辽宁工业大学 马慧 克尼都孜·斯拉木江    121000

摘要:作为一档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播出后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收视高峰。该节目不仅在同类节目中取得成功,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现象进行解读,探究其成功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现象;传播学
         《中国诗词大会》并非是一档简单的娱乐性综艺节目,而是以向公众传播和普及优秀古典诗词为最终目标的一档极具知识性的综艺节目。这档不同以往的节目也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成功,而它的成功也受到了许多研究界人士的关注。在诗词大会这档具有创新性的综艺节目中,节目编导人员在成功的实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的同时,还为未来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中国诗词大会》所取得的成功在传播学层面有着较深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特点
        1.1具有专业能力过硬的主创团队
        专业的知识是文化传播的重点。任何一位优秀的具有丰富知识底蕴的学者和专家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唯有如此,才可以真正实现个人知识的提升和进步。但文化的顺利传播不仅仅需要优秀的文化人,还必须要有具备传播能力的传媒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一档文化传播类节目,想要取得成功的关键则在于其主创团队是否同时拥有了“文化人”以及“传媒人”两种优秀的人才。《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显然满足了这一略显苛刻的条件,这档节目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人身上所具备的丰富的诗词储备量和出众的鉴赏诗词的能力,也体会到了传媒人身上优秀的节目创作能力、专业的传媒从业背景和丰富的传媒经历。作为该节目的总导演,颜芳导演拥有优秀的个人履历,其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专业,硕士则是英美文学专业,自身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其自2002年起开始进入到中央电视台这一许多媒体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2010年至2014年期间曾担任《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的总导演,2016年则担任《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总导演。颜芳虽然第一次担任文化类节目的总导演,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是其丰富的媒体从业经历以及自身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其所担任总导演的文化类节目获得了成功。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和第二季的主持人均由董卿来担任,这也是主持界的一位“美女主持人”,而她的优秀并非仅仅是相貌上的出众,更是自身学识以及文化上面的优秀,其本科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MFA 艺术硕士。董卿在2002年进入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之后,曾先后主持了《魅力 12》以及《欢乐中国行》等多档受到公众所熟知和喜爱的电视栏目,并连续14年都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舞台,而央视的春晚舞台也是极其严格的,但这也正是说明了董卿的优秀和其自身具备过硬的专业实力。董卿在这档节目中用自身的文化知识很好的弥补了原有的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在文学修养层面有所欠缺的不足之处,在于选手的互动以及诗词的解析等环节中她都展示出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其所随手运用的诗词完美贴切,与当时的场景十分相符。
        为保证节目可以更为准确的向公众进行文化的传播,也请来了许多优秀的人员作为题库专家,这其中不仅有文学专家,还有许多一线的优秀语文教师,共同对所使用的古诗词进行把关。同时,节目组也专门邀请了古典文学的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一线语文教师对节目的选手进行面试工作,以此来保证选手的质量。
        1.2实现了节目嘉宾的专业化和多元化
        《中国诗词大会》邀请了许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作为点评的嘉宾,这些嘉宾对于古典文学以及中国诗词文化都有着较深的研究。如:节目所邀请的点评嘉宾王立群以及康震等都是在文化界拥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学术权威的专家学者,其对诗词解释具备权威的解释作用。
        不仅如此,节目也实现了点评嘉宾和节目选手的多元化,点评嘉宾的研究领域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其中有偏重于古代文学的,也有侧重于研究历史文化的。
他们虽然并不都是古诗词方面的专家,但都在相关的领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多元化的专业背景让诗词解释更加全面具体。如在解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诗词时,康震教授负责解释诗词,而蒙曼教授则负责解释民俗,如此一来也可以使公众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多元化的节目参与嘉宾也是该节目的一个核心,所有的参赛嘉宾都是节目中经过严格的程序所挑选出来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身份和年纪,但在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对诗词的热爱。
        二、文化传播内容层面的创新
        2.1诗词以中学课本作基础,充分彰显出个人才华
        《中国诗词大会》两季节目都是在春节期间进行首播,作为一个传统的节目,在这个时间点全家都会围坐在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每个人的观看需求都不同,而兼具文学性和趣味性的节目可以满足家庭中所有成员的观看需求。家庭中的老人和父母喜欢看严肃大气的节目,家庭中的年轻一辈和小孩对轻松欢快的节目情有独钟。节目在选择诗词时要照顾到各个年龄阶层的人,做到老少皆宜。节目中的诗词题目整体上并不难,甚至很多诗词摘自中小学课本,但每期节目也高潮迭起,受众满意。诗词题目定位是“熟悉的陌生题”和“接地气”,即保证诗词作品大众熟知,避免使用冷僻诗词作品,但又在大众熟知的诗词中加入容易混淆的字句,让受众感到陌生。如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意替换成“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进”和“尽”虽读音相同,但“尽”字表示“干了”的意思,在此处意思表达的更强烈。此外,题目要“接地气”,贴近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将“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起来,让受众在日常生活中把诗词运用起来。
        诗词的出现不是为了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的殿堂去感受诗词之美,理解诗词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但通过背诵却能使人记住诗词,使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能运用诗词排解压力、催人奋发。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和“莫等闲,空悲切,白了少年头”之类的诗句都是鼓励少年时要努力学习,不要年老时一事无成。积累诗词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丰富的诗词储备量能彰显个人才华,提高个人吸引力。



        2.2诗词取材以常见内容为主,输赢由反应速度所决定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选材于常见内容,以诗词题目 7 选 5 和 12 选 7 题目为例,其题目都是十分常见的,很多都是我们日常所熟知的诗词。节目主要考察了诗词的来源、历史背景以及诗人的情感等方面。该节目的创作初衷并非是比赛,而是诗词的传播、文化的传播。该节目并没有传统节目的颁奖典礼环节,而最终仅仅是由节目主持人宣布谁是总冠军获得者。
        三、传播平台的多样化
        3.1依托电视平台,实现从枯燥到趣味的转变
        《中国诗词大会》充分利用电视这一传统的传播媒介,利用电视画面可以声画合一的传播优势,通过诗词朗诵、选手答题、背景音乐等手段展示了诗词句的正确写法与诗词句的深远含义。
        3.2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平台,加大文化传播范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其传播速度快的优点也被中央电视台积极的利用起来。中央电视台利用二维码技术,摇一摇参与现场答题,更有机会赢取红包等新颖的形式,吸引到了许多场外观众参与到节目中。但是视频始终不能和纸质书籍保存的时间一样长久,为此,《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在节目中结束之后,专门编著了书籍《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上下两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上下两册)。依托出版物,节目组不仅能在节目结束后继续将诗词自身的魅力发挥出来,还可以吸引读者继续参与到中国古诗词阅读中去,同时增加了节目成本回收的渠道,从而保证了节目的收支均衡。
        四、文化传播策略
       4.1传播策略具有戏剧性
        《中国诗词大会》每一期节目中都有令人感到意外的结果出现。有时很多人都会做错很简单的题目,如在第二季第十场中有高达88人都答错了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37人都答错了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及27人都答错了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某一道简单的题目上即使是日常熟读诗词的参赛嘉宾也时常会出现作答错误的情况,在第一季第一场第一道题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时两度返场的人民警察王纪波就作答出现错误。节目中出现的戏剧性情节让观众对节目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但实际上由于参赛嘉宾紧张的心态等因素也是节目选手出现作答错误的重要因素,这些节目中所出现的小意外也是节目所表现出来的最为真实的一面。
        4.2传播策略的体验性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制作组首先在赛制上让场上的所有人都可以都参与到比赛中来,节目的参赛嘉宾在答题时,百人团的选手也在答题,如此一来就能避免百人团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观看节目,而百人团参与答题一方面能客观说明题目难易程度,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参与到节目中来,答题正确率高能让他们进入到个人追逐赛中,而答题错误则会让他们面临尴尬的提问。而为了避免出现此种尴尬情况的发生,百人团就必须要努力的减少答题的错误率,从而维护依靠百人
团答错人数决定比赛结果这种赛制的公平性。 
        五、实现了受众层面求知欲和心理层面的满足
        受众是大众传播主要所需要面对的对象,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能够在节目中获得某些满足感”是受众所选择节目的重要因素。当前,各大电视台纷纷推迟了多档综艺节目,其竞争程度堪比另类的拼杀,可供观众所选择的节目种类十分的纷繁复杂,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可以脱颖而出,受到观众的一直喜爱,就是因为在节目中观众可以获取某种所需要的满足感。
        5.1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
        中国传统诗词题材多样内容充实,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是读或是背都朗朗上口。但每个人了解的诗词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选手紧张的比拼和嘉宾的深度剖析讲述的过程中,受众便可以对节目题库中的名篇佳句加以学习,满足了观众对知识的求知欲。
        5.2满足了受众的心理
        娱乐功能是大众传媒最为基础的功能之一就是娱乐功能,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调节大众的情绪。适当的娱乐可以有效的对受众的压力进行缓解,但若是娱乐过度则会对受众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中国诗词大会》正是做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在设置节目环节之时,安排了参赛选手的竞争、淘汰、超常发挥等紧张而又刺激的元素,充分的满足了受众适度的娱乐需求,同时也让节目的参赛嘉宾体会到了比赛的魅力。
       六、结论
        《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所体现出来的趣味性和专业性都为其他文化类节目提供了许多经验,在这档节目中通过不同行业参赛嘉宾的加入,使人们可以坚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为大众所喜爱的优秀文化。通过这档节目,公众不仅可以对与题目相关的诗词创作的文人逸事进行了解,还可以结合特定的试题内容了解到许多与诗歌创作相关的故事。因此,《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效果是表现在多个层面上的,在传播学的视域审视它的成功,对节目的编导经验进行总结,可以未来对综艺节目的创新有着许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赵衎.《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J].科技传播,2019,11(16):149-150.
[2]李姚瑶.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创新路径研究[D].宁波大学,2019.
[3]张璇. 传统文化竞技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4]汪丽君. 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形态创新及文化传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5]张晴.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传播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8.
[6]戴冰. 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电视传播[D].山东大学,2018.
[7]余方敏. 《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研究[D].新疆大学,2018.
[8]李雪怡. 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成功因素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8.
[9]王彦.《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效果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14):69-70.
[10]向熠.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学解读[J].传播力研究,2018,2(08):16.
[11]杨佚孺.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创新形态与传播价值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