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网络舆情特征研究及控制办法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罗欣果 、刘倩、 肖江
[导读]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爆发,对全球造成了巨大冲击,其恐怖的传播速度迅速引起人们的恐慌,带动了公众的负面情绪,随之也诞生出了很多谣言。同时,由于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使舆情的传播更加愈演愈烈,负面的舆情始终与全社会的“抗疫”斗争如影随形,给疫情防控带来的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四川成都大学锦城学院,,罗欣果 、刘倩、 肖江     611731

摘要: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爆发,对全球造成了巨大冲击,其恐怖的传播速度迅速引起人们的恐慌,带动了公众的负面情绪,随之也诞生出了很多谣言。同时,由于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使舆情的传播更加愈演愈烈,负面的舆情始终与全社会的“抗疫”斗争如影随形,给疫情防控带来的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负面舆论引导,对纾解公众负面情绪、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 [1] 本文从网络舆情的研究意义、特征、成因及控制办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疫情  舆情 舆情控制
        1研究的意义
        (1)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后,掌握信息发布主渠道,及时有效地的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很重要。
        (2)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崛起,网络媒体作为一种主流的信息传播形式,已贯彻民众的日常生活。网民言论活跃度已达至前所未见的程度,不论海内外的重大事件,都能立刻转变成网络舆论。通过网络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传播思想,进而导致了极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了任何部门、机构都难以忽视的程度。可以说,互联网已沦为了思想文化讯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所以关于新冠疫情的谣言更需要扼杀在摇篮里,需要及时的控制住。
        (3)第一时间掌握舆情, 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网络上某一重大热点事件的出现,一般来说极为迅速地就会形成一种情绪化的意见,而一些网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网络言论往往欠缺理性的思考,只是把互联网作为自己抒发不满情绪的场所,甚至一些无良媒体无视职业道德散布错误的、不经核实的信息,他们的不当言论和行为非常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演变为有害的网络舆情。因此,强化网络舆情的管理,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对各类信息甄别、研判和核实,把握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舆论,对无良媒体进行查处、整改甚至关停,是确保网络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保障现实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法。
        (4)有利于收集民情,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舆论,减少不实谣言的同时,顺便了解民情,因为网络的网友基数大,实时交流的同时也反应了很多基层人们的真实切身体会,有助于我们制定抗击疫情的一线方针,使我们的计划可行性更高,而不是摆设,随时了解人们在想什么,这也是党和政府与人们“沟通”的新方式。
        (5)及时掌握舆情的动向,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严重,正确的了解民情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舆情反映的是人们在疫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不能及时提供援助,及时满足群众需求,及时搭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很容易引发人们的不满与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6)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和恐怖的传播性,再加之群众对新冠病毒的不了解,很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与负面情绪,所以群众更容易被负面情绪所左右,导致思想极端化,不仅损害了群众自身的心理健康,更不利于社会的建设。
        (7)疫情防控中,需要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变化。当大部分公众都封闭隔离在家时,网络承载更多的关注,集聚更多的能量,微小的舆论信息都有可能掀起轩然大波,如“双黄连事件”等。在舆情工作压力倍增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成功引导了公众,化解了舆情压力。这种舆情引导的实践是宝贵的经验,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提炼是当下的一件重要工作。[3]
        2.网络舆情的特征
        (1)大多为负面言论,容易引起群众的负面情绪,使群众情绪波动较大。
        (2)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易被不明真想的群众所信服,欺骗性强。
        (3)内容较为丰富,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舆论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不局限于文字的传播,内容增加了图片、音频乃至于视频,更容易被大众所信服。
        (4)渠道更加多样,当今时代为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更加多样,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新媒体已经成为舆论的重要传播载体。
        (5)互动性极强,信息时代,受众在网络中的表达欲增强,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次数增多,对舆论的印象也增加了,进而更容易轻信谣言。
        (6)环境多变,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让网络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使得撒播区域广,监管及阻止传播困难,增加了管理难度。



        3.造成网络舆情的主要原因
        (1)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网民基数大且普遍年龄小,且多为青少年,无法明辨是非易被成千上万扑面而来的消息给淹没。
        (2)网络发言简单,且多数网民缺乏法律意识,错误地以为网络发言查不到谣言的散播者,不需要负责,因此散播谣言,引起恐慌。
        (3)当情绪在人的内心堆积时,会寻求一个释放的渠道,这就产生了情绪传播,传播者的情绪影响着谣言的发展,情绪传播是人类自发的心理行为,情绪的群体感染力极强,所以导致舆情容易在公众中传播。
         (4)网络舆情源头难以追查,现在我们明天打开电脑手机都是铺天盖地的消息,消息堆积如山,很难查到最初的源头,这也是造谣者敢造谣的原因之一,再加上不知情网民的讨论及传播,很容易愈演愈烈。
        4.如何控制网络舆情
        (1)社会治理的优劣事关社会和谐、事关发展活力、事关社会健康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作为党委政府喉舌的主流媒体应强化角色意识,在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自身优势,引领舆论导向。[2] 媒体应该积极主动的参加社会治理,新闻媒体是参与舆情治理的主体,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领头人”。
        (2)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尽心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在这种特殊时期给党和国家添麻烦,相信科学,始终跟着党的步伐,众志成城,齐心抗疫,为新冠疫情的抗击献出绵薄之力。不轻信谣言,消除恐慌情绪,稳定社会舆论,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上面这些,舆情就不会容易传播。
        (3)学生群体是很庞大的一部分群体,由于其没有社会经验,也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一部分群体,由此可见高校对网络舆情控制也是需要贡献出一份力量的。可以利用教室宣讲、讲座、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形式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防止学生亲信谣言。
        (4)政府应该着重研究网络舆情的来源及背景,深度研究其为何演变成谣言,真正了解社会心理及公众的诉求,网络舆论之所以能传播,是因为那是公众心理的体现,反映的正式公众心理、情感以及态度,只有深度研究才能了解当前社会现状,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5)越是疫情发展严重的时候政府部门越需要与民众平等对话,以防舆情愈演愈烈,大多数公众不敢直面政府对话,只能对他人倾诉,小道消息也会被“有心人”利用无限放大,这也是网络舆情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止损才能防止舆情进一步被传播,所以政府人民真正的平等沟通显得十分重要。
        (6)相关部门应当建立网络监管手段,瞄准舆情的“苗头”,及时止损。截止2020年6月,我国网民高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百分之67,其中大部分为青少年,因此网络舆情是应当重点观察的领域。利用最新的大数据技术手段对舆情信息进行识别,及时分析并发现舆情的源头,及时制止。建立舆情举报奖惩机制,号召网民共同监控。
        (7)可以借助主流媒体参与舆情防控,舆情导致的负面情绪极易引起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这个时候就要借助主流媒体的力量来正确的引导人们,减少人们的负面情绪,降低民众轻信谣言的力度,同时也可以利用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及时辟谣,减少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8)利用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占领舆论领场,调整宣传重点,带领正确的节奏,占领舆论主场,赢得主动权。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对谣言提出批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搭建民众与政府的沟通通道,以及时解决民众需求。建立媒体智库,帮助政府解决网络舆情问题。
        5.结束语
        疫情期间,网络舆情频发,及时的引导及控制非常的重要,相关部门可以在典型的舆情事例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提升疫情防控能力的同时,也要提升舆情防控能力。同时,也要采取必要的舆论监测手段,实时监测舆论,及时发现舆情,及时止损。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大量网民的力量,大家共同监督、共同打击舆情,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将网络舆情扼杀在摇篮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文学. 新冠肺炎疫情中负面舆论引导的困境及策略[N]. 新闻传播. 2021-01
[2]张志勇,翟军. 主流媒体如何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有所作为——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狙击战的舆论引导工作为例[N]. 传媒广角. 2021-02
[3]郑桂贤,郑小璇,侯光辉. 如何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化解——以新冠肺炎疫情舆论引导工作为例[N]. 新闻研究.2021-02
作者简介:
罗欣果(2000—)男,汉族,四川省雅安市,专科,研究方向:社会学类
刘倩(2000—)女,汉族,四川省绵阳市,本科,研究方向:社会学类
肖江(1987—)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本科,研究方向:社会学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