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陆颖颉
[导读]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别人欢迎但却常发生的行为,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具有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和外露性,所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问题。但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对他人和集体造成了危害,而且还阻碍了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认真思考并想办法纠正。

江苏省苏州市科技城锦峰实验幼儿园   陆颖颉   215000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别人欢迎但却常发生的行为,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具有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和外露性,所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问题。但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对他人和集体造成了危害,而且还阻碍了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认真思考并想办法纠正。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成因;指导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是比较常见的。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都很差,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避而远之,这样也不利于幼儿之间的团结合作。在一些攻击性较强的孩子的影响下,有的孩子还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不愿意来上幼儿园。除了对幼儿心理上的影响外,还会对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不利于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引起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
       (二)主要概念界定
        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是将伤害他人或他物作为目的的行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许多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明显地彼此敌视,而是出于其他目的而伤害他人。
        2.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1)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身体攻击是用身体来攻击他人,例如打、踢、咬等。言语攻击是用言语来攻击他人,例如咒骂和嘲讽。一般来说,孩子们更依赖身体攻击而不是言语攻击。
        (2)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往往对他人抱有仇视的心理,而工具性攻击是儿童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工具性攻击,但敌意性攻击会逐渐出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次数频繁
       为了更直观地显示25位小(4)班幼儿、30位中(4)班幼儿、35位大(4)班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我们将选择这三个班级和每个班级的幼儿在一天中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次数绘制成表。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一天中25位小(4)班幼儿发生了9次攻击性行为,30位中(4)班幼儿发生了11次攻击性行为,35位大(4)班幼儿发生了10次攻击性行为。这是因为3-6岁的幼儿情绪具有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和外露性,他们常常会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等物品而生气不已,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为了反映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小(4)班、中(4)班、大(4)班这三个班级中男女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制表。结果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这大中小三个班级中,男孩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数量远远大于女孩的攻击性行为数量。已有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体内雄性激素发展相关,而男生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更高,荷尔蒙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另外,人们对于男女生攻击性行为的反馈不同,女生往往会得到消极的反馈,而男生的攻击性行为有时会认为是正常的行为,甚至加以赞赏。
        (三)幼儿进行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不同
        幼儿攻击性行为有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两种方式。为了更清晰地显示幼儿所选择的攻击方式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小(4)班、中(4)班、大(4)班这三个班级中的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所采用的方式进行统计并制表。结果见表3


        从上表可看出,小班幼儿主要是用身体攻击,但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会渐渐出现言语的攻击。这是因为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还不好,所以他们会以身体动作直接进行攻击,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从中班开始便会逐渐增加言语的攻击,减少身体的攻击。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养育因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采用了不适当的教养方式,那么必然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幼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很容易就会模仿家长的不良行为,如打人、推人、骂人等。另外,家庭氛围客观地存在于每个家庭中,它正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幼儿园因素
        1.师幼关系的影响
        有的幼儿在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之后,会对老师产生敌意,从而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故意欺负其他幼儿或者直接打骂老师来宣泄自己的不满。也有某些幼儿在幼儿园与老师的交流太少,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他们就会采用这种极端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2.同伴关系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和别人成为好朋友,能受到他人的欢迎。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受欢迎的孩子,有些孩子还会被他人拒绝。他们交往活跃,渴望与别人交朋友,但不知道正确的交往方式,所以常会做出不友好的、攻击性的举动(强行加入、争夺玩具等),使他们被大多数幼儿不喜欢或拒绝,但下一次他们还会通过一系列的攻击性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
        (三)社会因素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有些幼儿生活的社区环境很差,总是有人打架骂殴,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也进入了我们的世界。但有些图书、影视作品和动画片中总会充斥着暴力现象,幼儿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且模仿能力很强,所以他们总会学着电视里或者书里的样子去做,如果家长和教师没有及时地引导,则很有可能会激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指导研究策略
        在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下,笔者得到了以下指导性研究策略:
        (一)帮助家长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1.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
        家长应该定期地参加有关幼儿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从而能根据自家幼儿的特点来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
        2.家长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不对幼儿过分严格,但也不溺爱、不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都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幼儿需要得到关爱,老师也应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照顾。
        2.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很多合作的机会,对他们的的社会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个幼儿都是希望能和别人做好朋友的,只是有的幼儿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作为老师,这时候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与人交往。
        (三)消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
        1.家、园和社区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只有社区、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配合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制定相关法规保护儿童的权益和心理健康、优化社区的环境等都可以降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选择适合幼儿观看的作品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图书、动画片及影视作品都席卷而来,但有的作品却充斥着暴力现象,再加上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限制他们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还应为他们选择适合他们观看的作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