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阿坝州茂县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梁玲云
[导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四川成都西华大学  梁玲云     610039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中央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长期以来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少数民族地区是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点和难点区域,特别是农村地区。以四川茂县的“非遗助力创建”“两融合”模式为例,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当地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为出发点和着眼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关键词:四川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遗助力
        引言:
        《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等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将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开展“按需点单”服务···加强区域文化机构合作,促进成渝城市群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这是对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一个方向,也是要求。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动力源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民众的幸福生活指数。但民族地区的农村因为在自身的特殊性,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国家和四川省不断向省内民族地区给予相关政策的倾斜,实施了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和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政策,对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投入也随之增加,四川民族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公共投入的预期效果和民族地区村民们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且,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点,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难以满足其实际需要。如何挖掘、整合四川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与特色,实施“文化塑民”战略,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满足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实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有效供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9年11月,包括阿坝州茂县在内的7个县成功创建四川省第一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其中茂县根据自身实际,将公共文化与非遗文化、相关产业结合,形成以羌文化活态传承为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最后探索出“非遗助力创建”的“两融合”茂县模式,反响甚好。这为川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阿坝州茂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举措
        茂县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辖县,是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主要区域四个县之一,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除羌族外,境内还居住着汉族、藏族、回族等17个民族。2008年的“5.12”大地震,使得羌族文化赖以存续的许多羌族村寨及民居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成果也遭到严重损毁。这对建设文化体系无疑带来巨大的困难。但没过多久,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又迅速走上了正轨,因为当时各级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地震之后,茂县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迅速修建新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和美术馆并投入使用。其次,让羌文化走进校园,活态传承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实施“送文化下乡送书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人民群众的娱乐方式走向多样化。同时建立了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组织开展文化辅导、文化成果展示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既培养了孩子们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树立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最后,打破传统观念,组建新兴力量。茂县依据自身特点创建了中国古羌城、非遗展示中心,实现羌文化生态保护、非遗项目传习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对当地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三、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川内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比较艰难的是在民族地区的农村,所以必须要从各方着力。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有关标准,为解决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建立以农民需求为核心的供给机制,照顾到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二是要引进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混合主体。建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体制。三是突破传统规则、跨越文化界限,探索集中力量抓文化的“新路子”。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的特点,焕发其活力。
参考文献:
[1]高尚卿.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查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20.
[2]李忠阳.我国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优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梁玲云(1990-)女,汉,广西桂林,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本项目是四川省各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一般项目课题成果(编号:W1722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