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王海燕
[导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务工的环境越来越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这使得留守学生这个群体规模越来越大,凸显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便探索出一套较为完善、有效、适合西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开展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重庆两江中学   王海燕  401147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务工的环境越来越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这使得留守学生这个群体规模越来越大,凸显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便探索出一套较为完善、有效、适合西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开展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外出民工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由于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无法解决孩子进城就读,由此,农村产生的大量留守学生给农村中小学校的义务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这些学生缺少家庭的正常监护,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更是制约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依据教育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实际,对其所选用的教育程序、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都必须作出适当的考虑。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正值生理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由于缺少适时必要的亲情关爱,心理上极易出现偏差。于是很多学生就出现了各种性格方面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
        1.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留守学生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学生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围,情感世界出现空白,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亲密接触,自已更显孤独和失落,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而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遇到问题往往显得焦虑紧张,他们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这些学生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2.留守学生性格有缺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在其性格的发展方面,一般显示为父母离开的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留守学生心理有障碍。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孩子,他们的负性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深刻,特别是由老人来抚养的孩子,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里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些都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4.留守学生学习困难。我们知道留守学生几乎都是单亲、隔代教育监护,由于监护人生活压力比较大,农活繁重,只能勉强保证孩子的日常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也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在学习上无法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有的监护人只会用金钱和物质的奖励或采取打骂等粗暴方式来惩罚孩子。
        5.留守学生行为偏差。对留守学生一般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因而导致他们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常常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有的还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6.留守学生价值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于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物质奖励和放任自流的方式,这使得留守学生口袋鼓了起来,更增添了好逸恶劳等陋习,价值观和人生观相对错位。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话题,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也正是摆在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面前,当前关于农村中小学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则有一下几个方面:
        1.亲情尤其是父母的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被爱和归属的需要往往呈匮乏状态。当他们遇到学习和生活困难、遭遇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的时候,又不愿意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长期压抑、郁闷的情绪得不到宣泄,这样就会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形成扭曲的人格。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监护管理不到位。调查显示,有的留守学生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更显得力不从心。
        3.留守学生情况复杂,学校教育独立难支。农村九年制教育的学校教师,面对着升学的巨大压力,每天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对大部分的留守学生施以关怀和温暖,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关怀备至,所以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和生活问题是很困难的。
        三、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
        1.在家庭方面选定好监护人,家长要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父母双方最好留一方在家,如果条件所限,一定要选定一个负责人的监护人,对孩子一定要敢管教、善于管教。不仅如此,定期的还要与这些留守学生沟通,给他们出主意,提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
        2.在学校方面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定期谈话制度,与留守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沟通,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3.在社会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国家政策,完善农村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功能。鉴于父母在学生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相关政府应设法解决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通过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政策,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留守学生的监护权制度尚属空白,因此政府应完善这一制度,设计相应的委托程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4.在留守学生自身方面要加强行为习惯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要求就是把儿童的生活作为培养一定类型的习惯经验组织起来。要使学生把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主要依靠爱和习惯这两种力量。对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积极的习惯性态度的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及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责任感和意志力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柳斌.心理教育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4]冯维.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5]叶敬忠, (美)詹姆斯·莫瑞.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张敏,王瑞东,王全桂.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
[7]蒋旭日,廖荣柳.农村普通高中留守学生现状分析与工作思考[J].荆门:素质教育论坛,2009-5-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