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对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价值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王大乐
[导读] 美术课程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质,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术教学在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成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浙江温州市龙湾区永中第二小学  王大乐 325024

摘要:美术课程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质,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术教学在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成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采用突出主体体验、激发学生灵感的体验式教学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探索出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美术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提升价值
        引言
        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育模式下,目前部分学校遵循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教师指导—教师评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致部分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不大,对美术作业抱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创作的作品往往空洞和雷同。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将个人审美倾向强加于学生,难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美术教学其实是一种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训练和熏陶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和创作环境,让学生捕捉内心感受,并通过画作予以充分释放和表达,进而让审美教育成为一种享受。
        1.美术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是美术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课堂中,也要加强对学生艺术素养和核心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发展着个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小学美术教师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更好地沉淀艺术知识、学习艺术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各个学科都是为了打基础,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美术教学也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将知识串联起来,连接不同的学科知识。美术教师必须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才能。因为小学生虽然能够对色彩有基础的认识,也可以分辨出各种颜色之间的区别。比如黄色与红色的区别,蓝色与紫色的区别等,但世界千变万化,颜色也千变万化,而他们有限的色彩知识显然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认识世界的多彩与美丽,更别说去欣赏名家画笔下颜色的运用,进而通过颜色走进名家的内心世界中。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去熟悉、认识和了解更多的颜色,让他们知道颜色不只是自己知道的这些,还有更为详细的分类,比如仅仅红色就可以细分出朱红、大红、深红、橘红、粉红、浅红等一系列的颜色,这些颜色还有明暗、冷暖之分。而这些颜色如果运用在不同人物的身上,或者美景之中,又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意境,可谓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对于这些颜色的选择、搭配必须慎重,因为会直接影响到绘画的美感和格调,影响到绘画的艺术性,以及给人带来的整体印象。所以,美术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提高对色彩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并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体验式教学的教学应用
        2.1习作练习法
        习作写生法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在完成观察教学后,学生获取了大量信息并产生了表达的念头,随即就应当开展习作练习活动。以往的习作练习,往往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并没有太多自己的情感与观念,只需要按照教师的示范画一画。这样的练习难以达到美术创作的基本目的,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小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自己的观察,往往只能简单地感受到整体形状、色彩的特征,对整体与局部、写生对象与外在环境、复杂的结构关系等不够了解,更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因此,学生的观察不是简单观看,学生应当积极地思考。在习作练习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让学生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逻辑和思维模式,结合具体的案例加以提炼、概括、发散,让学生获得细致、全面的信息,并开展相应的创作活动。
        2.2借助动手实践,展开美术学习
        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其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来转化美术理论知识,感受生活,感受艺术,逐渐提高自身绘画技能和创新能力。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往往缺乏自控力,教师仅仅依靠课堂枯燥的知识教学很难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术并且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借助美术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在动手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体会美术创作的快乐。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时融入动手实践的教学环节。比如,教师在进行《雕泥板》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泥土、刻刀等操作工具,让学生在雕刻的过程中感受泥土的自然气息,增强美术教学中的立体意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专业的技术教学视频以及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学习和观看,了解一些雕刻的历史,欣赏当地民间雕刻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件泥雕作品。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互评,教师要肯定学生积极动手的一面,同时,针对常见问题给出解答,应以鼓励为主。通过这样的课程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提升自身的美术知识积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培养耐性,从而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教学本身就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想对学生进行能力与审美的提升,就需要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绘画灵感,审美能力是在观察与实践中逐步积累的。
        2.3开放式教学模式
        教师可采用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和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开展教学。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即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民间艺人的创作过程。如,教师可邀请留青竹刻、常州梳篦、金坛刻纸等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教室为学生授课,让学生通过和民间艺术传人面对面接触,走近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感受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民间工艺制作工坊、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如,教师可带学生前往市民广场欣赏走马灯、荡路船等民间艺术,到农博园欣赏农耕文化。
        2.4情境教学,提升文化价值
        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体会和感知色彩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把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融合,利用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颜色在生活中随处可以感知。在生活中提取颜色和创作灵感,创作出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作品。教师要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知识点,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完美地表达内心情感。
        结语
        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体验式教学,通过亲近自然、创造情境、组内互评、亲自动手等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美,在生活中鉴赏美,在沟通中评价美,在实践中创造美。教师应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美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瀞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美与时代(中),2017,(11):3-4.
[2]牛瑛.探讨美术课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11-12.
[3]黄慧敏.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散文百家,2019,(10):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