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下的微纪录片的全新形式与信息引导作用——以疫情期间的微纪录片创作为中心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苏卓航
[导读] 自2009年以来,微纪录片呈井喷之势,成为传统纪录片的孕育下的新的纪录片类型。进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和评论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微纪录片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转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微纪录片也体现出了其功能与创新,本文以疫情期间的微纪录片创作为例,探析在自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的创作以及其创新的采用平视视角和与Vlog相融合的创作形式。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苏卓航

摘要:自2009年以来,微纪录片呈井喷之势,成为传统纪录片的孕育下的新的纪录片类型。进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和评论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微纪录片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转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微纪录片也体现出了其功能与创新,本文以疫情期间的微纪录片创作为例,探析在自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的创作以及其创新的采用平视视角和与Vlog相融合的创作形式。
关键词:微纪录片;自媒体;疫情
        2009年微博开启了“微时代”序幕,催生出一种名为“微纪录片”的新形态,通常意义上讲,微纪录片是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在自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呈现出了其无法替代的优势。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爆发,大量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如《第一线》、《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和《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等,这些微纪录片的创作对于疫情的防控与舆论的引导更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自媒体助力:疫情期间微纪录片创作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在此背景下,微纪录片的创作门槛降低,尽管画面质量比不上传统纪录片,但微纪录片也有其优势之所在,体现在影像的简短化和平民化等。
        (一)影像的简短化
        传统纪录片一集时长多为40分钟,多达10集左右 ,其优势在于内容的精细与精致。而疫情期间,人们封锁在家,各种各样的新闻、视频接踵而至,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让大家恐慌不已,这时,能够静下心来观看40分钟一集的纪录片的人可能不多,在这恶劣的环境里能拍出精致的纪录片并迅速的制作出来的人可能也微乎其微,此时,微纪录片便是最好的表现形式,并且微纪录片仍具备纪录片最重要的特性——纪实性。在特殊时期,假新闻、假消息源源不断,以纪实为本质的纪录片能够具备极强的信任度,将真实的影像纪录以每集几分钟的时间呈现,不仅仅将真实的武汉、真实的疫情传递给观众,简短的内容也减小了特殊时期的拍摄难度。《武汉:我的战“疫”日记》虽然短小,却包含范围极广,从医护人员的奉献到医院建成的“中国速度”;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谊到外国友人的暖心关怀;从宅家日常到学霸的奋斗......微纪录片以简短的影像彰显了浓厚的关怀,以精简的内容拓宽了转播的范围。
        (二)影像的平民化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是纪录者,人人都是表演者,无论是日食记的美食纪录,还是李子柒的乡村生活纪录,他们都并非专业的影视从业者,却可以将视频传播至海外,甚至达到专业影视所未达到的高度。对于以手机网络为传播主渠道的微纪录片而言,影像创作的平民化既是策略也是趋势。
        在新冠肺炎爆发后,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在疫情的爆发地武汉,在这种时刻,一些想要纪录这场灾难、想要纪录灾难下的生活的影视爱好者或是普通人也拿起来相机和手机,影像的平民化也由此展现。武汉市于2020年1月23日10时开始“封城”,武汉自由影视工作者“蜘蛛猴面包”于当天18时27分在其个人微博发布了微纪录片《封城》,通过作者的主观视角,记录下了武汉“封城”第一天的街头、商场、药店等,用影像还原一个真实的武汉。


不管是up 主还是想纪录这场疫情的普通网友,在他们身上都深刻的体现了微纪录片影像的平民化,也正是影像的平民化才更为凸显疫情中的真实纪录。
        二、视角与形式的转变:疫情中微纪录片的创新
        在这次疫情中,微纪录片普遍以“我”为叙述的视角进行主观的平视拍摄,将镜头聚焦于身边的普通人身上,关注个体的生存,表现普通人的悲与痛、爱与希望,传递“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的纪实影像力量。也正是由于其主观的平视拍摄,较为模糊了微纪录片与Vlog的界限,展现出一种形式融合影像。
        (一)平视视角的生动展现
        在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中,采用的是限知性叙事视角,以中心人物自己的叙述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在这样的视角下,情感的流露更加真挚,但也难免受到导演的引导性作用。不同于限知性视角下的叙述,疫情中微纪录片的创作从平视视角展开叙述,而平视视角的突出作用在于影像的共情效果。《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里,在第一集中,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胡雪珺用自己的手机记录下了抗疫前线最真实的一幕:隔离病房究竟是什么样子?一线医护人员是怎样工作的?胡雪珺的主观平视视角带领观众一探究竟。在他们的主观平视视角中,导演便是自己,该展现怎样的内容?该如何去拍摄?这些没有人去引导,所展现了正是自己所经历的、所接触的,他们正带领着观众感受最真实的武汉,也正是如此,使得共情效果尤为突出。同时这些微纪录片都是以“我”为叙述的视角进行主观的平视拍摄,极大的增强了观众的共情,平实的纪录背后,更加凸显疫情中的伤痛。
        (二)与Vlog形式的融合纪实
        在平视视角的纪录下,微纪录片创新性的采用了Vlog记录形式。Vlog与网络微纪录片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社交媒体传播的新宠儿。一方面,它们追求的记录性与纪录性;另一方面,它们分属主体性表述与客观性陈述,大都具有叙事的需求;最后,它们的表述本体虽有不同,但是制作方式和传播手段趋于一致。疫情期间的微纪录片,由于其特定的背景与拍摄和制作方式,在形式上呈现出与Vlog形式的融合纪实。在《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中,开篇采用大量的空镜头,颇具艺术效果,展现了艺术真实。也正是微纪录片与Vlog形式的融合,让疫情期间的纪录片在纪实的同时,体现了主观视角下的表述,也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三、结语
        在自媒体的大环境下,微纪录片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无法与传统纪录片的精良制作相媲美,但影像的简短化与平民化也赋予了其独特的优势,在应对突发事件上,其优势更为放大。但在自媒体时代也使得微纪录片的弊端显露,鱼龙混杂和制作不佳也是微纪录片市场上所面临的问题,微纪录片应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提升甄别能力,不断学习传统纪录片的艺术形式,制作出既具艺术真实又具纪实效果的微纪录片。
参考文献:
[1]360百科:微纪录片词条,https://baike.so.com/doc/4221642-4423189.html.2016-2-14.
[2]柳秋华,周艳霞.数字媒体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33.
[3]江礼贤.微纪录片:疫情危机中的“纪实先锋”[J].视听,2020(04):124-125.
[4]卢伟,张淼.记录与纪录:记录性Vlog与网络微纪录片的边界探析[J].当代电视,2020(05):65-71+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