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中“雅俗共赏”审美心理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邱桐
[导读] 宋代诗词从题材上反映了当时的政局走向、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体现了宋代诗词的创作者与受众共同拥有“雅俗共赏”的审美心理,并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审美标准。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安徽农业大学  邱桐    230036

摘要:宋代诗词从题材上反映了当时的政局走向、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体现了宋代诗词的创作者与受众共同拥有“雅俗共赏”的审美心理,并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审美标准。
关键词:宋代、诗词、雅俗共赏、审美心理
        正文:
        1.从宋代诗词题材中探究“雅俗共赏”审美心理
        1.1爱国题材
        宋代因战争频发,人民对于国家强大和安定有强烈的期许。宋代诗词中不少表达了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而这样的题材是宋代大众共同的审美心理需求。当一个时代带给大众的是缥缈的繁华和缺乏的安全感时,就会出现超越等级界限的心理同情,这也是“雅俗共赏”审美心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爱国主义题材的诗词中,充分写出了宋代的那种有别于唐代安宁盛世的外部困境,生动的描述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产生对于爱国层面上的共鸣。
        从宋代三大爱国主义诗人的诗词中,我们既可以探究宋代大众的“雅俗共赏”审美心理,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下的宋朝人有着怎样相同的心理结构。陆游写的爱国主义题材诗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中充分表现了一种文人独有的壮志和悲情。陆游首先是弱者,弱在无机遇实现理想抱负;其次又是强者,作品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因此,能够引起同为或者曾经为弱者之人的心理共鸣,并且引之为国所忧,所殇。而辛弃疾则是从爱国题材中重塑了一个梦,这个梦是所有人都愿意梦见的,何其气势恢宏,何其触人心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除去“可怜白发生!”一句,都是对沙场和胜利的无限渴望。对于朝野上下的败,也是对于宋代百姓的败,而辛弃疾的爱国,也是当时大众心中营造几分希望与片刻安宁。最终,宋代文化的归结是文天祥的呼唤,代表为《正气歌》和《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爱国是要捍卫儒学人格,即就是实现儒家的忠义:只取丹心照汗青。虽不是每个人都有这般经历,但是从儒家文化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来说,这般气节是符合宋代历史潮流的,并且凝重、苍凉,又坚强。因此,爱国主义题材的诗词能够体现宋代大众的“雅俗共赏”审美心理。
        1.2现实题材
        反映现实题材的诗词主要有两个文化背景。一是宋代对文人的包容。[1]宋代重文轻武导致了文人走到了统治体系中的宰相之位,大众诗词审美时的题材范围更为开放宽广,不时可见自己的身影。[2]宋代文化审美的特征之一,就是作为民俗文化审美主体的士人阶层在结构上的变化,原本处于社会地位相对低等的庶族士子甚至寒门学子成为士阶层群体的主体。在《元日》 中描写了春节欢快、欣欣向荣的节日气氛;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了男耕女织和小儿玩闹的乡景;在《如梦令》中描写了女子视角下的独有愁绪和稍有的可爱又可怜。现实题材内容的丰富和宽广使每个人都能有较强的代入感,发掘自己内心深处未曾表达和总结的审美诉求。在大众的审美心理中,诗词这样的高雅文化在宋代成为了一种能够使市民也能享受的艺术盛宴,诗词的现实题材适应了更多人的接受能力,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心理需求。



        其次,宋代全民的教育水平提高,教育突破了门阀限制,审美结构也发生了转变。除士人阶层结构的转变外,更庞大的是市民阶层审美结构的转变。在这样的趋势下,带有生活气息的现实题材的诗词更能吸引大众,“雅俗共赏”的审美心理对于大众来说,不仅提升了自身审美时的品位,更加从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而文人方面,[3]现实题材深刻的反映了宋代文人经世致用与内敛细腻的双重审美文化心态,使之更加能从平常生活出发,创作出高于雅俗的诗词作品。
        1.3自我情感
        因宋代社会的主流审美是趋向精致、内敛的,宋代的诗词中除了以上两个题材,出彩的还有多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的个人情感题材。并结合词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在时代背景影响下,个人情感倾向细腻婉约而又阴柔。当然,这也造就了文坛中女性地位的提高,一方面李清照等女词人大胆细腻、突破传统地表内心所感,另一方面读者感同身受、天涯若比邻。[4]宋代女性词人独具审美创造的个体意识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个性使宋代女性文学与宋代女性生命的形式相类似,能够以审美的特定方式来支配、掌握审美对象,进行自由、大胆的艺术审美创造。虽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但其情感自然也不限制于家破人亡,感时伤情。
        并且,忠义、豁达等情感题材也在宋代诗词中直击人心。例如苏东坡的诗词有平静豁达的情感融入,且贵在深折透辟,指引着每个读者。正因为每个人情感需要的爆发点具有相似性,“雅俗共赏”的审美心理也能够带动主观能动性去寻找接受爆发点,因此才有不论性别、年龄、阶级的共同审美价值观。
        2.“雅俗共赏”的审美心理对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影响
        [5]北宋前中期诗词在继承前人已有审美风格的基础上,有了“世俗化”的代表性审美类型。从不同题材宋代诗词皆可体现宋代“雅俗共赏”审美心理,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代美学中诗词的情景交融和意象之说的发展。宋代美学认为诗词中情景交融才能构成审美意象,而雅俗共赏正是推崇一种大众的情与大众的景相结合的方式,推广到更多的受众群体。“雅”不仅仅成为了社会高层所追崇的格调,也成为了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调剂。“俗”则在观念和实质上双重转换,更多是代表了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日常所需品,对宋人的精神世界进行超功利性的涵养。[6]宋代审美具有着隐与进的统一、雅与俗的统一、真与美的统一三大基本审美特征,不仅缩小了社会的审美等级距离,也促进了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繁荣,使中国古典审美文化从抗拒性统一走向了和谐性统一。传统审美标准至此更多地考虑了大众性,不单以雅俗定义审美对象,不单以贵贱区分审美价值高低。综上所述,宋代诗词的不同题材中体现了“雅俗共赏”审美心理,并对中国传统审美标准产生了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廖蕾霜,杨曦颖,邓莉文.宋代审美现象的雅俗通融影响因素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7):11-13.
[2]刘若斌. 宋代民俗文化审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黄晓娜. 宋代文人的审美文化心态[D].华南师范大学,2007.
[4]舒红霞. 宋代女性文学审美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
[5]王培友. 北宋前中期诗词风貌与文化生态[D].首都师范大学,2008.
[6]李占伟.宋代审美文化论纲[J].华夏文化论坛,2016(01):47-57.
作者简介:邱桐(1999—),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本科,研究方向:茶学(茶文化与贸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