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陈静凤
[导读] 逆向思维的定义,就是不拘于传统,思路能有所发散,并与正向思维形成对立关系。因此可以这样说,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指引学生能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突破惯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广西桂平市下湾镇第二初级中学  陈静凤   537219

摘要:逆向思维的定义,就是不拘于传统,思路能有所发散,并与正向思维形成对立关系。因此可以这样说,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指引学生能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突破惯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基于此,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逆向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引言
        逆向思维,是人们打破常规思路,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常需要学生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来推断物质以及其具有的性质。由此可见,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学习教化学十分重要。
        一、完善教学环节,引导初中化学逆向思维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初中开始接触化学,因此初中化学的内容都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由于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所以课本中实验内容较多。而由于教学资源相对比较落后,部分学校的教学器材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有的教师都是自己描绘实验内容,无法让学生手动亲自操作实验,有条件的教师也会用幻灯片来模拟化学实验,但是这都无法让学生亲自接触到化学实验,这样学生就无法通过化学步骤来熟练掌握知识点。而逆向思维更是在实验中得以锻炼。因此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动手进行操作,并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最终结果。学生认真操作之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联想课本上的知识点,以此来全方位掌握化学理论,并且深化逆向思维能力的思路过程。通过问自己“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发生了什么反应才得到结论的?”“如果想要达到自己的预期,应该怎么样调整?”等问题,逆向地去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理解。例如,在讲解“金属与非金属反应”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验证铝和氧气生成氧化铝。选出几名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实验过程。一组使用没有经过砂纸打磨的铝箔,而另一组使用经过砂纸打磨的铝箔。两个小组同时进行酒精灯点燃小铝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而实验的结果是,在加热之后铝箔都局部融化了,但是都没有滴落下来。这种结果可能有些学生没有想到,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种结果进行猜想,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并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再进行一次实验。在酒精灯的点燃下,铝和氧气形成氧化铝,但是氧化铝熔点高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所以融化但不滴落。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是氧化膜保护着铝不被燃烧,那么如何才能让性质活泼的铝燃烧呢?”教师也可以让其他学生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解答。
        二、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时,教师需要重视问题演变和实验操作。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首先为学生演示有关的化学实验,然后利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点为学生设计逆向问题,最终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产生实验现象的原理。在这个由结果推导原因的过程中,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此外针对一些重点实验,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但在学生操作之前,教师可针对实验目标、实验现象等内容来设计实验教学语言,利用反向推导的模式让学生掌握开展实验所需的操作及条件等,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检验氧气的操作时,教师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检验氧气、二氧化碳的方式,而是鼓励学生从两类气体的性质出发进行思考,最终找出检验及分辨气体的有效方式。此时学生能很容易地想到:二氧化碳不能助燃,而氧气可以助燃,再从“助燃”这一关键词出发,设计用带有火星的木条来进行氧气检验的实验,进一步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方法。
        三、活跃教学氛围,引发学习兴趣
        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大脑会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的思维会变得更灵活,记忆会更长久,想象力也会更丰富。而如果学生处于压抑的环境下,他们就会变得焦虑,大脑运转的速度也会因此而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他们对问题的分析。缺少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师要走出“专制”的课堂,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多为学生提供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展现自己的想法。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经验的传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的言行也难有锻炼的机会。没有独立思考的经历,也就难以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提问要落脚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思维在外界的影响下向更高层次迈进。教师也要关注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多说、多做、多思,让他们在交流中产生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批判中实现知识系统的构建,并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使其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更透彻,促进其思维独创性的进一步发展。
        四、革新教学观念,引导初中化学逆向思维
        在传统课堂上,化学教师都只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讲解,相对来说拓展内容较少,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新课程的目标要求下,任课教师应注重新教育理念的融合,着重凸显学生的课题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另外,通过革新教师观念,避免学生的思维固化问题,进而消除传统教育下固化思维对学生未来学习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应该认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以此来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利用逆推式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为学生留出思考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再利用情境创设、实验教学等方式优化逆向思维培养模式,为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刘金龙.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家长,2019(15):73.
[2]陈新龙.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8(12):208.
[3]邵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18(15):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