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行整合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周海群
[导读] 学校德育是学校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小学德育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小学德育教育是从学生思想、品德、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着手的基础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功能。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小学教学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德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德育教学工作更有指向性,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浙江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  周海群   325041

摘要:学校德育是学校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小学德育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小学德育教育是从学生思想、品德、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着手的基础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功能。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小学教学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德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德育教学工作更有指向性,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整合措施
        引言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增强,同时也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立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在提升班级管理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给学生应该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从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现状来看,二者的整合工作在方法和技巧上还有待提升。由于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属于两个学科范畴当中的,因此要有效地把二者进行整合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出二者的交叉点和共同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使二者形成合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同时,在整合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跨学科整合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有很多小学的德育工作者并非专业人士,自身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是一些年轻的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把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无法做好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效整合。除此之外,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情况当中,外部环境支持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很多小学生的家长以及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没有掌握好如何把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知识相结合。更无法有效地将二者的整合运用到实践当中,这就制约了二者的有效整合,从而无法使二者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从当前的现状来看,要做好两者的有效整合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有效整合的相关措施
        2.1将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充分利用起来
        众所周知,课堂是小学生学习新知识、提升能力的主要场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课堂展开。在小学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情感变化进行时刻的关注,更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将学科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如:语文课本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渗透、数学中数学精神的体现、道德与法治中的感恩意识和法律认知等,这样做就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2以德育主题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但是教育工作的开展又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实际教学中还应将班会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起来,以此体现德育的相关内容。


在此,教师就可以将每周的班会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开展品德教育活动,以活动为主题创设展示舞台,充分发挥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参与班会活动的热情,在这样的活动中,小学生不仅承担着活动参与者的角色,也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如何促进同伴交往”“如何保证班级课堂纪律”等一类的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并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这种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的团队意识就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也就能体会到协作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班级规则,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意识,真正掌握实际学习中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健康发展。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学给学生渗透心理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的协调补充让学生从思想上和心理上都可以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在班会上开展以“我爱我的班级”为主题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班级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可以热爱自己班级中的桌椅、绿植、同学、老师以及卫生用具,然后将心理教育穿插其中,在讲到热爱同学时,教师可以将嫉妒、怨恨这些心理教育因素穿插其中,让学生了解到嫉妒、怨恨心理的存在会对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同时会给整个班级管理带来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认识到这些不良情绪的坏处,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免除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四个字产生的恐惧心理,不在让学生听到这四个字而发生畏惧,借助于德育教学学生可以更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将这两者融合,在管理中潜移默化使得学生学到更多心理健康知识。
        2.3以学段课时标准厘清德育课程的内容比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我们统筹设计了九大课程群的内容权重,避免了课时平均化。例如,低年段学生规则意识不够强,我们在一学期中安排了七次礼仪课程,让学生懂得校园礼仪,明白如何与人交往,建立自我与他人的合理边界;考虑到低年段学生认知力、控制能力的实际状况,行走课程群集中在校内开展,而没有在校外安排实践;高年段学生理解力较强,可以在阅读中体会人情冷暖、感受世间万象、增加人文底蕴、认知世界和认同自己国家,因此增加了关乎于读课程群的比重。
        2.4家校合作教学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学校与家长的有效联系和配合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学校与家庭的有效合作,从而实现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提升,也为学生的德育品质提升提供帮助。因此,教师应更多的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家庭在学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状况。根据所掌握的情况,从而制定有效的教学措施。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性的活动,如“我的幸福小家”,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让家长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家人的关爱,让学生对心理健康和良好道德品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学校方面应组织各种活动让家长积极参与,通过建议和引导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当中健康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在进行时的班级管理时,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尽心思考,立足于学生当前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制定合理的教育模式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心理素质得到提升,让学生带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最后从全面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文贞.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20(24).
[2]马娴敏.语文教学中德育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分析[J].才智,2020(17).
[3]赵有兴.基于立德树人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