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小学数学中的隐性学生资源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吴建东
[导读] 隐性学生资源是当今教育改革下创新型教学资源的一种,该资源分为隐性资源和显性资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借助学生自身某些资源,对数学教学有着非凡的意义。但在教学中,学生这种隐性教学资源经常会被忽略,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自身的隐性教学资源,利用该资源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成效。倘若教师能够真正将这些隐性学生资源转变为数学教学资源,就能增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寨桥小学    吴建东   213177

摘要:隐性学生资源是当今教育改革下创新型教学资源的一种,该资源分为隐性资源和显性资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借助学生自身某些资源,对数学教学有着非凡的意义。但在教学中,学生这种隐性教学资源经常会被忽略,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自身的隐性教学资源,利用该资源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成效。倘若教师能够真正将这些隐性学生资源转变为数学教学资源,就能增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隐性资源;小学生
        前言: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兴趣出发,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使其感知数学无时无刻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其创设一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更好的让其思维得以发散,是创造能力也得到良好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兴趣,以此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一、利用学生认知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事物认知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认知层次的不同,经常会给教学带些许困难,如果教师巧将这些差异加以利用,并予以正确引导,可将其变为教学资源。往往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这些认知差异还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例如,有关“平均数”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创设某种情境,引发学生们的探讨。如,帮助农民伯伯挖红薯,教师让学生观察一组二组挖红薯情况,并根据自己的判断看一看哪一组挖红薯的能力最强。因为学生内心认知能力不同,导致对待问题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认为一组挖的红薯总数多,所以判定一组挖红薯的能力最强。还有的同学认为二组虽然所挖红薯的总数没有一组多,但是二组平均每天挖红薯的个数多,所以应该是二组挖红薯的能力比较强。当学生们对此问题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时,此时教师应利用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求职欲被激起时,教师应找准时机,将学生引入所要讲授的学习内容中来,以此来学习解决这类实际数学问题的办法。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被点燃,使得每一位学生都会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由此可见,将学生的认知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思维发散,收获数学成功体验
        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学习热情已被点燃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越来越强,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不断的加深,从而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若能以此为着手点,把握恰当时机,就可以使所有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将知识进行内化,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其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因此,学生从不会到会,其实就是认知能力在发生着根本上的改变,学生会经常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联系,并能引发出种种联想。


特别是在计算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学生的思想一般会特别活跃,甚至会出现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教师把这种奇怪的想法不应当做一种负担,而是应当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看待,并给予足够重视。例如,在学习有关“多位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当学生面对430+120=550这样的题型就会有很多种思考,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进行充分思维发散,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展示。如,400+100+50=550、400+100+20+30=550、430+150-30=550、430-120+240=550、400+50+100=550等。这些算法看似稀奇古怪,但恰恰却表明了学生思维活跃程度,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勇敢的说出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但使学习资源得以丰富,更能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即使学生在学习其他数学内容时,也会经常出现诸如此类的表现。该种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也能使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主要是为了凸显学生在获取知识时的思维过程。
        三、注重学生情感变化,将其转化为显性教学资源。
        学生情感就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推动力,只有将学生情感予以激发,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自行学习状态。教师应当从学生内心实际情感出发,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因情感交流多种多样,其中囊括了师生情、同学情及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感情,诸多情感构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场。而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教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只有具备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能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也是当今对素质教育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把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的基础之一, 想要拥有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用自身情感来感染学生,要经常给予学生鼓与支持。对于那些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在课前导入中就已开始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藩篱。让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状态,并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在此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内容当中。例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有趣的对话。教师问“同学们,一个香蕉,三个孩子要来抢着吃,给两个孩子抢去分吃了,你知道还有一个孩子他得到什么了吗?”有同学则回答。“香蕉皮!”这时引起学生们的哄堂大笑。看似简单有趣的问答,实则是将愉悦的学习气氛渗透到教学之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在幽默的问答过程中,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这种课前趣味对话的形式,也为接下来教学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因此,学生在这种教学情感中的影响下,将其自身情感交付于学习之中,这可以说是教学中最强大、最可靠的隐性教学资源。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中这种隐性学生资源是客观存在,但却需要教师能够从日常教学中,去发现、挖掘,将这种客观存在的隐性学生资源转变为教学资源。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起其求知欲望。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得以发散,从而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成效。
参考文献
[1]金燕.也谈小学数学中隐性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J].考试周刊,2016(90):65.
[2]黄德忠.有效利用数学教学中隐性的学生资源[J].小学教学研究,2009(09):50-52.
[3]蓝善洪.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08):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