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王鼎的官德思想——以河南黄河水患的治理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张亚娥
[导读] 清代喜欢用“有守有为”,“纯臣”形容官员的清正明练,品行操守,王鼎就是其中一位典范。王鼎的官德思想内涵丰富,其中以其治理黄河水患为例,从中体现的清正廉洁、俭可养廉;稳妥谨慎、敬小慎微;心系百姓、民心可期;选贤任能、以身作则的品德。对于新时代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共渭南市委党校   张亚娥

摘要:清代喜欢用“有守有为”,“纯臣”形容官员的清正明练,品行操守,王鼎就是其中一位典范。王鼎的官德思想内涵丰富,其中以其治理黄河水患为例,从中体现的清正廉洁、俭可养廉;稳妥谨慎、敬小慎微;心系百姓、民心可期;选贤任能、以身作则的品德。对于新时代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王鼎;官德思想;黄河水患;
        一、王鼎与黄河水患
        王鼎,陕西蒲城人,嘉庆元年(1796)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部侍郎,道光年间,任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职。曾任六部中的五个部,他都不辱使命,清正、严谨、务实。有“有守有为”,“情操绝俗”,“国之大臣”之美誉。王鼎在朝40余年“言谨事敬”,“公明勤慎”,“夙夜在公”,始终如一。
        清朝至嘉道时已是盛极而衰,突出表现于在内吏治及其腐败,也导致河政废弛,“贪赃行贿”,“有乖职守”。在外西方列强不断东侵,鸦片危害国民,随之而来的是全国范围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趋激化。尤其在1841年6月,黄河上游持续大雨,黄河水暴涨,河南开封黄河祥符三十一堡是一个无工事、守御松懈的地方,最终大决口。黄河水患危及河南省城开封,安徽等二十三个州县,造成数百万黎民百姓严重受灾,而无人守护的开封城在洪水面前不堪一击,城郊百姓突遇大水,难以逃避,几乎有一半被淹死,十分悲惨:“附堤居者皆奔赴堤上,多半不及携带衣粮”,也有站在屋顶或树上的,“往往数日得不到饮食”。“河工积习,不欲合拢太骤,包苴盛行”,道光帝再三斟酌,派王鼎为钦差大臣。作为钦差大臣的王鼎,既要与天灾水患斗争,想尽办法尽快堵住泛滥肆掠的河水。也要与人祸斗争,要整治河道沿袭已久的贪污腐败,治理河道官员的慵懒懈怠。经过全力以赴的努力,八个月艰难的大工最后以胜利结束,是道光年间一次特别成功的治水工程,也成了一个廉洁示范的工程。从王鼎治理水患成功的范例中能感受到为官者应有的品德,这样的为官之德对于今天促进当代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王鼎在治理黄河水患中的官德思想
        官德是指行使公权力人员应有的从政之德、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的综合反映。“百行以德为首”,说的就是各种好品行以德行为首。我们对干部的培养选拔标准历来也是“德”为先,德才兼备。正所谓“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所以官德不仅关系到为政者个人问题,关系一方风气与福祉,更影响到一个国家、社会的风气与存亡。
       (一)清正廉洁,俭可养廉
        历史上历来就有清正与贪腐,节俭与奢侈,清官廉吏之所以能做到为官以德,与其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思想和作风分不开。
        为政清廉,需要秉公办事,坚持原则。王鼎在治理黄河水患中的“人患”:河工贪腐之风、奢靡之风盛行,无功河段常常虚报工程,骗取经费,“在于任事大员,在于整个系统,甚至包括最基层普通的员役兵夫”,[1]他们由上而下都结成了密不透风的利益链条。河督文冲视“河工为儿戏,饮酒作乐,厅官禀报置不顾,听其泛滥”。[2]即使兴工堵塞还要选“吉日”,以至延误时机,“大溜冲突,附省死亡以数万计,殃民糜帑”。王鼎深入调查清楚情况,连上两份奏折,河督文冲的失职渎职导致其革职。在工程管理上,王鼎以身作则,律己甚严,对下属约束也甚严。如随员内阁中书张亮基,就曾坚决拒绝了贿赂,张亮基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说到白天分别驻坝监工,晚上回馆讨论商议,对“河工积习,不欲合拢太骤,包苴盛行”的风气,说到王鼎对他的影响和保护有加。 
        俭可养廉 王鼎做事从来都非常俭朴,认真踏实,善始善终,也不摆谱,不给地方添麻烦。在工程费用上,“况当国用孔亟之时,尤宜痛戒浮糜,力求撙节……慎密稽查,得省即省,务期用项胥归实在”。这是王鼎的话,也是一份承若。在使用中始终从大处节俭,坚决不能有贪污浪费,也注重细节节省,不光对各项开支严格把控,还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在下游百里挑河挖沟,分配给当地州县管理,以工代赈,节省了很大工费。王鼎负责这样一个大工程,他对每一个地方都严格把关,尽力做到能省则省,可谓俭可养廉,也可治腐。
        (二)稳妥谨慎,敬小慎微
        王鼎能赢得嘉庆帝的信任,道光帝的赞赏,靠的就是品行学识,实心做事,稳妥谨慎,低调谦虚。正如道光帝在御制像赞王鼎“国之大臣,先乎品行。命赞机枢,严谨事敬”的高度评价。
稳妥谨慎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指做事要慎重考虑,要全面稳妥。关于省城开封是否迁移,王鼎极为审慎,先行赶往决口处,上河下堤,仔细查看,不断向在场河员询问相关情况。随后也认真听取百姓代表关于“省城绝不能迁徙”的理由。在给朝廷的奏折上,详细描述决口和省城的情况,并附有绘制图,关于是否迁省城,他说到开封城商民合力保护城垣,不愿迁徙,“人心固结,防护实可无虞”。作为钦差大臣的王鼎知道“迁固大难,守亦不易”。不仅要面对斟酌迁徙之繁难和巨大的花费,更要提出一套守护开封和善后措施。迁与不迁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守护城垣,阻挡大水入城。


所以王鼎力主坚决动工堵住河口,建言省城缓议迁徙,措辞坚定真切,甚至以身家性命为担保,愿意承担大工失败的后果。
        敬小慎微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决定品德。王鼎“生平不爱请托,亦不请托于人” 就是他品行的反映。王鼎不忘公事,事事谨慎。也不忘教诲儿子,在给儿子家书中有“闻汝闭门用工夫,应酬甚简云云,我心甚喜”。在这天寒地冻的黄河岸上,王鼎的四弟担心年迈的哥哥王鼎,千里迢迢从蒲城到工地来看望,喜出望外的王鼎自然高兴,然而他不愿弟弟为他多操心,更不愿因小而失大,八天之后王鼎主动劝说弟弟回家,因为他知道浓浓的亲情在心里,天大的责任在心上,在肩上,在眼前。在这个危急关头必须坚定决绝。小事小节就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领导干部应慎独慎微,注重小节,加强自身修养,做事稳妥谨慎,实事求是。
        (三)心系百姓,民心可期
        常言道“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作为久经历练的老臣,他头脑清醒,知道此行面临的困难与责任。王鼎临危受命,是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的民族脊梁。
        心系百姓 王鼎心系灾区百姓疾苦,不顾自己年迈身体有疾病,一路急速行进,就如给儿子信中写道的“因河南灾黎在危厄中,不敢稍微停留”,加上他出身寒素,了解百姓生存之艰苦,对待百姓亲切宽和,当到离开封45里的黄河北岸董堤时,望见衣衫篓缕的难民,他赶紧下车前去行,与百姓一起席地而坐,耐心地听他们的哭诉,不仅了解了灾情的严重,河工贪腐的一些实情,也对百姓之苦深感难过,随之“老泪纵横”。而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也是着眼大局,心忧百姓,“此次堵筑门口,为省城千百万生灵、下游数十州县安危所寄,关系匪轻。臣等万分焦急,深恐迟延贻误”。急切堵住决口的心情与对河臣不作为的愤怒憎恶之情,溢于言表。道光帝的批谕中也体现出一国之君以民生为重,心忧百姓之困,“先尽城内居民择地迁避,文武大小官员以次递迁。此次议迁万不获已,原以保全百姓,总须先民后官”,尽力解决百姓之难。
        民心可期 王鼎深知责任重大,“数百万生灵不能坐待淹浸”,所以首要任务是堵御决口,安定数十州县之灾民。在保卫开封城中,有人挺身而出,一呼百应,各街巷商民积极响应,有出力的,有献秸料的,有“用巨木三十余条将门扇编固”,“运土扛袋者如蚁”,民心大振,在大坝合龙之时,“兵弁人夫咸以此次合拢确有把握,无不踊跃倍前”。真是“民心可期,民力亦可用”。这也印证了百姓心中有杆秤。所以在大堤口门合拢后,对于参与大工付出极大努力的数万人夫(包括受灾难民和外地流民)必须给以妥善的安置,施工中牺牲和病亡的人必须奖誉抚恤,所有有功人员必须给以回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民心可用”到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领导干部要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以民心为“最大的政治”,厚植党的群众基础,与民同呼吸,真心实意地给群众把实事办好,把难题解决好。
        (四)选贤任能 以身作则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治国理政离不开选贤任能,离不开重用好干部的重要环节,树立好作风也离不开干部的以身作则,以身示范。
        任用贤能 兴办大工的关键在于用人,在于互相的全力配合。如果总河督文冲能与河南巡抚牛鉴精诚合作,一起抗洪救灾,应不会出现后来的大决口。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黄河决口更要选拔业务熟练的人,除了身边有副钦差慧成,东河总督朱襄等人的积极配合,认真做事。更主要的是王鼎选中了精通水利和治河有经验的林则徐。当百姓知道林则徐要来,满怀希望,“闻林制军则徐将来,绅民无不喜悦。人皆服其干略”。[4]作为流放途中的林则徐忍辱负重,不忘国家安危,到达工地后,与王鼎同住工地,黎明时同去工地,深夜时才回。同时向朝廷拟折,请南河熟练河员前来襄办大工,因为“东河有事,俱调南河熟练文武工员襄理”。调配齐各方人力,王鼎凭着多年丰富的行政经验和掌舵能力,有条不紊,分工明确,带领着河工一刻不停地实干起来。
        亲力亲为  在治理黄河的艰难困境中,王鼎虽年逾七十,却依然“服羊裘,每日辰初至河干”,伫立于或端坐于河堤之上,督导指挥,遇有问题随时商量解决,相当于今天的现场办公。背上的疮始终疼痛不愈,但他依然钉在河干上。天气越来越冷,工程越来越紧张,他就穿上了身上一件陕西老家所产的羊皮大衣,昼夜坚守岗位,就像工地上的一面大旗,坚韧挺立,不妥协,一心谋求堵住决口。主官亲力亲为,以身示范,下属自然也会谨慎行事。也极大地激励了整个工程的进程,功效倍增。这样的行为也赢得了林则徐和许多人的敬重,同时也镇压一些歪风邪气。如林则徐说的“蒲城亲驻苇土之中,夜以继日,其余孰敢遐逸”?在这样一个视贪腐怠惰为寻常的环境,主事者亲力亲为,往往更具有凝聚力,官员的精诚合作,舍生忘死的士兵,昼夜赶工,最终做成了一个费用省、工期短、质量好的工程。
        由此可以得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以王鼎在治理黄河水患的史实为例,有王鼎的官德思想与实践值得称颂与借鉴,也有如河督文冲等人为官无德的贪污腐败为教训。官德不仅是为官者的修身之本,也是为官者的为政之要。而且必须牢记官德姓公不姓私,官德的好坏,不仅影响个人自身,更像是一扇窗子、一面镜子、一座风向标,它能折射出社会风尚的好坏,能对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和家风起到引领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卜键.国之大臣:王鼎与嘉道两朝政治[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437
[2]袁英光.李星沅日记(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3]痛定思痛居士.汴梁水灾略记[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7
[4]王杰.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J] .中国领导社会科学,2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