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道“楼兰道”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玉素甫江·肉孜
[导读] 该文根据以往掌握的历史、考古资料,探讨古代丝绸之路的走向,楼兰道在丝绸之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丝路交通中的战略地位;楼兰道的开辟、发展与废弃;楼兰道上的古文化遗存,展现出它在研究西域交通史和丝绸之路史的重要价值。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  玉素甫江·肉孜   841000

摘要:该文根据以往掌握的历史、考古资料,探讨古代丝绸之路的走向,楼兰道在丝绸之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丝路交通中的战略地位;楼兰道的开辟、发展与废弃;楼兰道上的古文化遗存,展现出它在研究西域交通史和丝绸之路史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丝绸之路;楼兰道;古文化遗存
        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本来是为了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却起到了开拓长期被匈奴阻塞的东西陆路交通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与文化往来,也建立起中原与西北边疆各地区的友好联系,开辟出中国与西方各国直接交流的新纪元。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经过此道路大量运往西方,因此,19世纪的一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把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叫作“丝绸之路”。古代除了经济贸易以外,民族的迁移、宗教和文化的传播基本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汉书(西域传)记载:古丝绸之路“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1]。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汉代丝绸之路主干道从长安起,经过河西走廊到敦煌分南北两条道路。南道阳关出西经楼兰或鄯善(今若羌县东北)、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汉代以后南道越葱岭出现南行到达印度的一条分支以外,大的走向没有太大的变化。
        北道玉门关出西,穿过白龙堆到达楼兰或鄯善后向北行至车师前国(今吐鲁番),沿天山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越葱岭至大宛、康居到达奄蔡(黑海、咸海间)。东汉时期北道走向有所变化,即玉门关出西不到楼兰,向西北行至伊吾(今哈密),到车师前国,沿天山西行经渠犁与北道汇合到达龟兹(今库车),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2]。
        汉代还有一个“中道”,据《魏略·西戎传》记载:“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3]。玉门关在敦煌西北方向的小方盘城,三陇沙在玉门关外疏勒河终点附近。都护井约在三陇沙东土山下,即三陇沙东北的雅丹群附近。居卢仓在罗布泊北岸龙城雅丹地区,西汉土垠遗址所出木简将其称为“居卢訾仓”。此道到达楼兰后沿库鲁克塔格山南麓或孔雀河北岸西行,在渠犁(今库尔勒)与北道汇合。这里说的“中道”,目前在历史考古界以“楼兰道”之名运用。
        丝绸之路的格局和变化,受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楼兰道穿过的罗布泊地区第四纪以来气候一直是干旱的。据有关地理学家对实地考察后认为,“在第四纪沉积物中,广泛分布着石膏和水溶盐淀积物,孢粉分析结果,古植物种类与现代植物基本一致,为多干旱环境类型的藜、蒿、麻黄属植物”[4]。这个科学研究结果与《汉书·西域传》记载的“楼兰王国当白龙堆,乏水草,地沙卤,多葭苇、柽柳、梧桐、白草”相符。西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气候相对较好,孔雀河、疏勒河、车尔臣河等塔里木河多河汇集罗布泊,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述,当时注入罗布泊的水系分南、北二支,北河东注于泑泽(今罗布泊),其途相继汇入枝水(今阿克苏河)、故墨川(今哈拉玉勒滚河),龟兹川(今库车河和渭干河)、郭薨之水(今开都河—孔雀河水系),南河亦东注泽(罗布泊西南的台特马湖,二湖相通),其途汇于阗河(今和田河)、克里雅河、尼雅河、阿耨达水(车尔臣河支流,古且末河),并为注滨河(今车尔臣河)。由上可知,南、北两河汇总了塔里木盆地南、北各水系,为南、北道丝路的畅通提供了水的保障。东段敦煌至罗布泊地区之间的阿奇克谷地下水位较高,有泉水出露。
        除了以上所说的楼兰道以外,进出西域还有一条路是伊吾道。西汉时期,因伊吾、吐鲁番一带被匈奴占据,故商旅队伍只能走楼兰道。楼兰道虽然受雅丹、沙漠、盐壳、风沙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足以发展成为主要交通干线。首先,楼兰道是内地通西域最便捷的道路。沿途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位较高,有泉水出露,山麓地带茂密的芦苇和红柳等植物可充作草料和燃料。过此到罗布泊北岸,中间有楼兰地区可作为中继站,向南可通往若羌接南道,向北行可达吐鲁番,西行孔雀河水草较好,到达营盘为第二个中继站,北接焉耆、危须,南行通往若羌、且末,沿孔雀河北岸西行,在渠犁(今库尔勒)与北道汇合。通过这两个十字路口向西、向南、向北可直接或间接通往西域全境,易于形成交通网络。其次,从9月到次年3月,楼兰地区无大风,冬季不算寒冷,12月中旬中午气温为10℃左右,因此一年中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旅行。只要掌握此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做好相应准备,楼兰道是完全可以顺利通过的。此外,从历史背景来看,楼兰地区位处楼兰国东北边陲,楼兰国弱,匈奴控制不严,容易占据。这里水源充足,便于屯垦戍守、控制交通路线,所以西汉政府首选楼兰道通西域不是偶然的。
        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之泉,制约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两汉后期,罗布泊地区的气候逐步恶化,塔里木盆地山区降水量减小、冰川萎缩,河流缩短或断流,对罗布泊地区的古人类生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塔里木河却是一匹“无缰之马”,在干流中游河道经常改道,其摆动幅度达到80至130公里,对下游地区环境带来重大影响。楼兰出土的众多文书中记述,居民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这个曾经重要的屯田地区,常常接到减少口粮的命令,用水十分紧张、缺种子等。文书482号中记有“从前法定之协定规定,(至于)树(仍)活着,应阻止任何人将树连根砍断,罚款系马一匹。若彼砍断树枝则应罚母牛一头。决定应依法作出” [5]。由此可见,楼兰人为了战胜恶化的干旱环境,制定了严格的森林保护法。


尽管楼兰王想尽各种措施,但总不能改变自然发展的规律,干旱继续发展,无情的侵蚀着他们。楼兰出土文书中记录年代最晚的是330年,从此以后,楼兰逐渐废弃。
        经过两汉政府多年的努力,彻底击溃了匈奴残部,使经伊吾、吐鲁番一带的北道东段得以畅通。同时、随着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楼兰等重要城镇的衰亡,楼兰道也逐步失去了昔日的繁荣,渐渐废弃。公元4世纪末,东晋隆元安三年(399年),东晋高僧法显路经罗布泊时,罗布泊地区已经沦为“死亡之海”,法显对这一地区的情景描写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6]。自此之后、楼兰道从敦煌出发经过罗布泊的东段已经废弃,但营盘至渠梨的西段一致延用到唐代。贝格曼在《新疆考古记》中记录:“它的东段废弃可能有1600年了,但西至库尔勒的路段沿用到唐代”[7]。
        楼兰道虽然被使用短暂的一段时间,但途中经过楼兰等重要城镇,在两汉至唐代,受到了汉唐中央政权的高度重视,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是一条官办且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交通道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维护西域地区的社会安宁、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开发,历代中央政府在包括楼兰道在内的西域战略要地修筑城池、堡垒、烽火台、驻军屯垦,形成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也给我们遗留下来了对研究当代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路交通线路的众多文化遗存,下面简单介绍楼兰道西段分布的文物古迹。
        营盘古城及古墓群,位于巴州尉犁县35团甘草厂西北2公里,年代为汉—晋。由圆形城墙的故城、佛寺遗址和墓地组成,地处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楼兰道”的必经之地和十字路口,东接楼兰,西连焉耆、龟兹,北通车师、高昌,南下可抵达古代鄯善和且末绿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对研究西域交通史和丝绸之路史具有较高的价值。古墓群出土的彩棺、丝毛织品等罕见的珍贵文物,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研究汉晋经营西域史、以及丝路贸易和等方面最重要最珍贵的实物资料。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图记》一书中研究认为:“营盘就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说的‘注宾城’,在大约4世纪中叶的时候,楼兰遗址就被放弃了,而营盘则可能一直沿用到了唐朝,我们在营盘佛塔附近拾到的唐朝钱币,以及在库尔干烽火台和接近库尔勒发现的烽燧的对比证据就证明了这一点,楼兰道被弃后的很长时间,从鄯善那个方向到库尔勒去的交通,很可能仍沿用着经过营盘的那条方便的古道”[8] 。
        孔雀河烽燧群,位于巴州尉犁县孔雀河沿岸和荒漠地带,时代为汉—晋。烽群由11处烽燧组成。东自营盘古城开始,以西形成150公里烽燧线,从东向西排列为脱西克烽火台、脱西克西烽火台、克亚克库都克烽火台、卡勒塔烽火台、库木什烽火台、沙鲁瓦克烽火台、萨其该烽火台、阿克吾尔地克、孙基烽火台、亚克仑烽火台、苏盖提烽火台,各烽燧间距7—20公里不等,残高2—14米,均为土坯夹芦苇和胡杨栣木而筑。189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了烽燧群,1914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对其中9座烽燧做了详细调查,并研究认为,从烽火台的造型及在其附近采集到的遗物来看,与楼兰遗址和敦煌以西的烽燧线上发现的遗物属于同一个类型,其年代也相当,故属于同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把这些烽火台连接起来应该是汉晋时期楼兰道的走向。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梨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书·西域传》)。沿途的建“亭”(即军事哨所)和屯田,保障了路途的安全和供给,为丝路畅通奠定了基础。和敦煌以东长城遗址不同的是,新疆境内长城没有连续的墙体,而是根据特殊的地质特点修建以城池为重心,建构烽火台、戍堡、驿站等呈点状、块状分布的防御体系,但却延续了中原长城的建筑特点和军事用途。这些军事设施都是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长城资源。
        2019年3月开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火台烽燧东侧的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考古队在清理和发掘工作中发现,烽燧遗址既有烽燧,又有居住遗址,三间半地穴式的房屋,是利用“减地法”向下掏挖出来的,与烽燧一起形成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综合性军事设施。本次考古发掘出土了861余件(组)文书、木牍等文献材料。其中有授勋告身、账单、私人信札、书籍册页、文学作品等大量纸文书,设计军事、政治、经济、文学诸多方面。发掘的同时,对一线烽燧采集木土样本进行了碳14年代测量,测定年代均为唐代。出土的文献材料年代也是唐代,不仅提供了关于唐代军镇防御体系的记载,更为我们了解唐代边塞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实证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治和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认同。以往的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多处烽燧烽体汉代至唐代多次进行过维修、加高,使烽燧更高,以便视野更开阔,也证实了历代中央王朝对楼兰道的重视。
        楼兰道是在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后,中央政府正式开辟的第一条内地至西域的交通主干线,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这条道路向西、向南、向北延伸,使今新疆境内早已存在的交通孔道相互连接变为通途。这是之后内地至西域其他主要交通干线相继开辟的先声,当时经营西域的成功系于楼兰道和楼兰地区,因而它们在这一阶段西域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今新疆境内逐步建立起四通八达交通网络的基石。楼兰道是两汉魏晋前凉时期将今新疆地区与内地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主要纽带,楼兰道和楼兰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对加速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中华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形成起到了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黄文碧:《罗布淖尔考古记》,文物出版社,42页。
[3]黄文碧:《罗布淖尔考古记》,文物出版社,43页。
[4]夏训成、樊自立:《罗布泊地区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载《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
[5]李江风:《楼兰王国的消亡和丝路变迁与气候关系》,载《楼兰文化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法显传校注》,章巽译,中华书局,2008年。
[7] 贝格曼:《新疆考古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8] 斯坦因:《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第二卷,第二十一章,2004年。
作者简介:玉素甫江·肉孜,出生于1973年8月2日,男性,维吾尔族,新疆库尔勒人,巴州文博院业务科科长,文博馆员,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历史、文物、考古。单位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迎宾路巴州博物馆。手机号码:189099680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