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力 蒋晓燕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蒋晓燕
[导读]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全面分析其在课程学习中所呈现的实际需求,本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在具体的授课方法和活动形式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基于此,本文章对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力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义乌市春华小学 蒋晓燕

摘要: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全面分析其在课程学习中所呈现的实际需求,本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在具体的授课方法和活动形式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基于此,本文章对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力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学习动力;创新
        引言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借鉴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型资源丰富多彩,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做进一步研究。
        一、勤用语言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语言激励是运用赞美、鼓励的积极话语来对学生的某种学习行为给予肯定和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使用语言激励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使其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常见的语言激励有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两种,其中,直接激励是教师采用口头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激励。例如,在学生学习取得进步或成功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而间接激励是将激励的语言放在指导性建议中,注重对学生某一答案的客观评价。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始终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作为教师,要谨记个人的职责在于传授知识和引导思维,令学生快速吸收相关知识点并内化成个人的素养。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表现的人和物,往往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较大差距,这样一来,就算教师费尽心思和力量教学,许多学生也会感觉一头雾水,学习过程变得愈来愈索然无味。由此,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来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再播放录像、图片展示、配乐朗读等途径来加持,做到在教学中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灵活,促使那些无声的教材内容一下子变得有声有色,凭借更加新颖有趣的画面效果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潜质,令他们在体验置身其中的真实感之后,迸发出更强劲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时,可以播放《猎人海力布》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在多媒体情境下对课文内容有直观的了解,结合情境分析课文内容,重点分析猎人海力布“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的过程,探究对海力布的描写,了解海力布的性格特点,学习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掌握了课文内容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结合图片复述故事内容,使他们能够抓住海力布鲜明的人物特点,重点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的中心事件进行复述,通过复述故事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



        三、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提高课堂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该事物进行深入挖掘,会积极主动查阅相关信息,以帮助自身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能够深入挖掘语文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当刺激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四、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小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新课堂教学在提升小学生兴趣、给小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方面有较大贡献。而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完成语文知识探究过程,并让小学生深入分析典型的语文问题,找到语文学习的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合作探究语文知识,并让小学生分析语文知识规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方、土、田、石、山”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游戏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出相应的生字板,然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各小组中有的学生拿拼音板,有的学生拿生字,教师每说出一个生字,拿着拼音的学生与拿着生字的学生站在一起,如教师喊出“土”后,拿着拼音“tu”的学生需要与拿着汉字“土”的学生站在一起。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师生之间互动良好,学生会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
        五、巧妙设计问题,提升学习效率
        问题设计贯穿课堂始终,预习时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引导提问,在堂课的开始,教师根据自己的教案设计,引导学生将其注意力放到课堂上。课后提问则是为了学生课后巩固,作为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有效的作业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讲到的知识点,实现温故知新的目的。教师课堂设计的问题既要便于提问,又要按照学生不同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减少或避免封闭式提问,达到一个问题引发一串问题的效果。课后问题设计结合作业形式,要遵循问题的全面性和总结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课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思想上端正认知观念,正确认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表现,对整个课堂效率和质量所造成的影响。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积极探索创新性的授课模式。在组织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强调趣味导入、情境设置、游戏开发,通过一系列授课手段让学生拥有良好学习环境,并让学生在学习参与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兴趣意识,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围绕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朱莉萍.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动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J].情感读本,2019(32):79.
[2]郑丽玲.以兴趣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J].学周刊,2019(22):104.
[3]裴健.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J].华夏教师,2019(06):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