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社团,有效实施扎染教学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于慧
[导读] 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而又独特的染色工艺,它是通过折、压、揉、缝等方式对布进行捆扎,再将捆扎线或缝线拆除,从而形成一定好看的图案花纹,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捆扎技法的不同,扎染作品所呈现出的图案、色彩等样式极为多变,各种创造性资源也蕴含其中。本文从依托社团入手,探讨了如何有效实施扎染教学的策略。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 于慧 213200

【摘要】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而又独特的染色工艺,它是通过折、压、揉、缝等方式对布进行捆扎,再将捆扎线或缝线拆除,从而形成一定好看的图案花纹,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捆扎技法的不同,扎染作品所呈现出的图案、色彩等样式极为多变,各种创造性资源也蕴含其中。本文从依托社团入手,探讨了如何有效实施扎染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扎染;社团;示范;试做;实践
        而随着当代社会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也逐渐丰富和多面化,如何更好地对学生传授多元化的美术素养知识,是美术教师不断追求奋斗的目标。“扎染”属于古代传统技艺,笔者就以扎染艺术与小学社团相结合进行了实践和探讨,“推陈出新”,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教学和传承。
        一、做足学校特色优势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美术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越来越从新素养出发,立足教学根本,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
        1.充分依托办学特色的引领
        我校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宗旨,全面实施“大视野”教育,旨在拓展师生视野,提升师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让每一个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在办学特色的科学引领下,我们美术教师从扎染入手,从理论到实践,在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学生活动等方面不断研究、提升。
        2.不断放大扎染艺术的价值
        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大的空间去感受美、创造美,美术组的教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扎染”美术特色活动,并且立足社团,让学生们感受美、创造美,收获多多。每一次活动都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支持、同行的赞许。
        3.有效发扬多彩社团的作用
        学校还通过各种艺术类社团,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学校设有专门的扎染社团、纸立体社团、线描社团、毛球画社团、衍纸画社团等,每一次社团活动,学生都用自己的巧手创造着美丽。
        二、教师示范,传授染法?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其中扎,是决定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如何去“扎”作重点讲解和示范。?
        1.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其中,重点介绍圆形捆扎法、对折捆扎法和旋转捆扎法:?
        2.圆形捆扎法:将织物揪起一点,用线绳扎紧,可扎成同样大小的花纹,也可由小到大排列。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
        3.对折捆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4.旋转捆扎法:旋转捆扎法是揪起一点,将周围的布围绕着这一点作旋转,卷成一个类似于蛋卷蛋糕的形状,然后用橡皮筋或绳子米字样捆扎,形成旋转形的图案。?
        5.夹扎法:夹扎法是利用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木板或竹片、竹夹、竹棍将折叠后的织物夹住,然后用绳捆紧形成防染,夹板之间的织物产生硬直的“冰纹”效果,与折叠扎法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丰富的色晕。
        三、初次试做,探究实践?
        我让学生使用质地比较韧的纸巾做试验,尝试运用各种“扎”的方法。并作小结。


?
        学生因为初次接触扎染,不了解扎的程度和染的分量,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1.对于捆绑橡皮筋或绳子不够紧,效果不明显,为此,我着重强调,扎绳子或者橡皮筋一定要够紧。?
        2.学生上色的时候上得不够充分,以至于折叠重合的地方有很多没有上到颜色。?
        3.在上完颜色不久,学生急于拆绳子,以至颜色没有充分渗透。?针对出现的情况,我拿着有问题的学生作业,跟学生分析,怎样的错误操作会出现这些扎染效果不如意的效果,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四、总结经验,扎染手帕
        1.扎染手帕染前处理:每个学生将手帕大小的棉布带回家,用水泡一个晚上,将布上的浆泡出来,然后作晾干处理。?
        2.学生尝试扎染手帕?
        有了之前尝试用纸巾做扎染的经验,我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对手帕作捆扎的处理。?
        五、自由创作,扎染T恤
        经过扎染手帕,学生已经对扎染的方法有所掌握,对于T恤,其实就跟之前的手帕一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而且越来越有劲头,创造能力超乎了我的想象。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并感受扎染的乐趣及其图案所带来的惊喜,同时也为了便于家长配合学校工作,让家长对学生的美术特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安排设计了这一活动——请小朋友自备1~2件单色T恤,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简单的扎染制作。首先,欣赏并介绍扎染。出示扎染作品,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观察作品,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些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学生们的回答各有特色:“它们是在布上画的”“它们的图案很特别”“颜色的深浅不一样”等。通过这一方式,引发学生对扎染艺术的学习兴趣。其次,制作扎染作品。(1)介绍扎的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扎染作品,发现图案并不是直接画在布上的,而是要先把布扎起来。首先,让学生们将T恤抓起来,捆紧,最好将其整理成降落伞状,这样会在下一步的制作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再让学生们在上面画上简单的图案,如花瓣形、桃心形、圆形等,并用针线沿着图案缝边,抽紧,整理成降落伞状,再将其用绳捆紧。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将图案画的太小或太过复杂,不利于下一步的制作;(2)介绍染的方法。让学生用毛笔蘸丙烯颜料,对扎起的位置进行染色。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用的颜色较少,用的水较多,制作出来的效果就会显得清淡而秀丽;而有的学生则是用的水少,颜料多,所制作出来的效果就会显得鲜艳而凝重;(3)拆线。在拆线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们,注意不要把颜色染到衣服的其他地方,一定要及时清理剪刀上面的颜色,可以用湿纸巾等进行清理。以上工序全部完成之后,就可以将衣服放在室外或专用晾衣室晾干。在晾晒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相互欣赏对方的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最后,延伸活动及活动反思。衣服晾干以后,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走秀,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积极表演的学生给予掌握和激励。通过这一活动过程的开展,家长和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尤其是在看到自己创作出艳丽的色彩或多变的花纹时,更是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也让学生对扎染活动充满了热情。
        六、浸泡固色剂,晾干作品?
        手帕完成扎和染色之后,需要把它一个晚上自然晾干,再确定效果需不需要二次染,如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以用一包固色剂放进一个脸盆的水里,充分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就可以晾干。经过固色处理的手帕就能够不容易掉色。
        七、熨烫作品?
        晾后的作品可在扎结处轻微喷湿,用熨斗趁潮湿熨平整,完成。
        八、想象命名,集体展示?
        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然后展开想象,学生们说,有的像波光粼粼的海面,有的像倒挂的猴子,有的像灿烂的向日葵,有的像霞光万丈,有的像姹紫嫣红的花丛。对于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描述,我都加以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命名,我和我们组的老师把学生的作品搞了一次展示活动,效果是赏心悦目的,同学们在惊讶与好奇中欣赏。作品受到了观赏者的表扬和肯定,学生收获的不止是作品,还有创作的快乐和增强了自信心,?扎染学习就这样在享受成果和欢乐中提升了效率。
        总之,经过了学生社团中的扎染教学实践,同学们对扎染充满了兴趣,对了解我国传统工艺也产生了兴趣,渴望了解我国更多瑰丽的艺术文化。回味和学生一起做扎染的日子,每一幅作品在拆绳子之前都让人期待,每一次展开作品的时候都令人兴奋。学生通过实践,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动脑的好习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做捆扎,形成丰富多彩的扎染纹样,并用所学,装饰T恤,创造生活中的美,同学们享受了扎染带来的乐趣,扎染教学实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扎染工艺手帕的制作》,作者:刘烨烨?
2.《手工扎染技法》,作者:叶玉芳?
3.《扎染艺术设计教程》,作者:杨建军、?田青??清华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