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王静娟
[导读] 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应该把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彰显其特殊育人功能。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能力生活化,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融入学习,从而获得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为此,教师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树立新观念,创新教法,联系知识与生活,帮助学生运用生活经历,完成抽象知识的转化,为今后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奠定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冶峪中学 王静娟

摘要: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应该把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彰显其特殊育人功能。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能力生活化,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融入学习,从而获得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为此,教师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树立新观念,创新教法,联系知识与生活,帮助学生运用生活经历,完成抽象知识的转化,为今后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提升中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学科,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有利于将他们培育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优秀公民。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就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将这一课程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极大程度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原有的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形象。通过一系列生活实例的融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探究式学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此外,学生通过认真学习这一课程,会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而完善自身修养以及内在素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种生活化的情境能够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帮助学习者结合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生活需要法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小课堂”的生活情境表演活动,让学生合作演绎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并说出这一场景体现了哪些法律知识。如教师可以引导一组学生演绎“行人在十字路口闯红灯”的生活场景,让一名手持道具的学生代表红绿灯,使一些学生扮演日常生活中的行人,再让另外一名学生扮演交通警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表演过程中,与学生探究交通法规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义务教育法组织学生进行“劝返辍学青少年”的生活情境表演活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法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二)结合时事热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热点时事与学生生活之间看似较远,实际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合理地借助近期以来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热点时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得学生找到生活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知识点进行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教师在讲解《法不可违》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当下社会上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阐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理念,强化学生认知,让学生意识到一旦有人触碰法律的底线,就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获得相应的惩罚。
        (三)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应当适当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带领学生到社会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结合起来,选择具有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社会场所作为教学地点,带领学生一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边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真实的实践感受使学生形成社会公德意识和家庭美德意识。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索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以“爱在家人间”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知识之后,为学生布置了实践性课题“爸爸妈妈我有话想对你们说”,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在家庭中能够和家人深入交流,在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课程中的知识,更好地意识到课程对于自身的意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促使学生和家人之间更加和谐地相处。
        (四)打造生活化课堂,提高主观能动性
        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打造不同的生活化课堂,深受学生喜爱。从中学生能开放思想、活跃思维。把“舞台”还给学生后,他们产生的联想和灵感令人咂舌。除此之外,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校园欺凌话题时,教师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上学生分组自编、自导、自演校园中常见的欺凌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联想,在整体交流中获得深刻感受,理解校园暴力的含义,正确区分校园暴力与非校园暴力。整个课堂氛围民主、宽松、和谐,孩子们乐于参与、主动参与,既学到知识,又能在多方面的素质中得到主动地发展。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了更好的落实其育人功能,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拥有生活化思维的教学理念,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生活化思维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飞虎.浅谈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考试周刊,2019(A2):111-112.
[2]谢剑.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12):9-10.
[3]崔琦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探究[J].考试周刊,2019(98):116-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