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用知识本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陈华军
[导读] 兴趣是激发学生潜力的源泉。只有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和自主创新精神,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创造出奇迹。用知识本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关注所学知识,能更专注的、高质量的学好知识。

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    陈华军

摘要:兴趣是激发学生潜力的源泉。只有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和自主创新精神,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创造出奇迹。用知识本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关注所学知识,能更专注的、高质量的学好知识。
关键词:矛盾;激趣;释疑;提质
        在教学中,激发兴趣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取得最佳效果。教学时选用不同的感官刺激物,采取变化多端的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应充分展现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通过知识本身激发内部主动性,这是确保学习动机稳定、持久的关键。
        一、揭示知识矛盾,引起认识冲突
        学生的求知欲是体现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萌发一种力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欲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揭示知识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探究愿望,促使其实现已有知识和新信息重新组合。
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出示10朵花,要求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分几朵?学生回答的很快;要求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能分几朵时,学生也回答得很快。但当我说把10朵花平均分给3个人或4个人时,学生就感到很茫然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发生了矛盾,学生解决矛盾的欲望油然而生。这个时候讲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二、根据知识特点,开展游戏活动
        小学生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而无意注意又直接受兴趣的影响。所以教学中利用儿童好动的个性,根据知识的特点开展游戏活动,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对于持续刺激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神经兴奋,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又如我在教学“2至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时,我设计了拍手游戏进行复习。新课开始之前,学生先听老师拍手(2下),老师要求学生接着拍3、4、5个2下。这样要先想出3个、4个、5个2下各是多少,才能拍出所需数目。拍完后点名依次说出对应的口诀,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相结合,比枯燥的背诵口诀有趣的多了。
再如教学“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下课铃声快要响了,我做了个“动脑筋离教室”的游戏。面对全班60个学生,我出示卡片“2”,说:“请座位号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先走。”学生马上动脑筋想2乘几等于自己的座位号数,渐渐的,学生走到一半。接着,我依次出示,3、5、7的卡片,座位号数是他们的倍数的学生又走了一些,还剩下1、11、13、17、19、23、29、31、37、41号这10名学生坐在教室。此时,我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老师出示什么数时,大家都可以走了呢?”学生略加思考,异口同声的说:“1”。10名学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了教室。这既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是单调的口算生动起来,新颖有趣的课程前、课后游戏,使学生已不仅停留于快乐思维的状态,而是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



        三、围绕知识关键,设疑激趣释疑
        学起于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引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
        如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时,开始,我贴出5幅空盘图,学生感到奇怪:这三幅图能讲什么呢?兴趣随之而来,想听听老师如何讲解。我边设疑,学生边答:“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五个盘子里共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方法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觉得选这三幅图大有文章,继续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答出有0+0+0+0+0和0×5的两种算法时,我继续设疑:0+9+0和0×5的结果是否相等?紧接着通过“0×5,0×9……”的练习,让学生自己编出0乘任何数得0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得0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0相乘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奋,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维与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得到0的结论。这样一步一步设疑、激趣、释疑,学生对0和任何数相乘,得0的本质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读书方有长进。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积极动脑,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能力。
        四、利用思维成果,体会成功快乐
        学习是一种艰辛的脑力劳动,真正的求知欲来自于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问题答案时,就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会更加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形成学习过程中的“引起兴趣—探索新知—问题解决—激发兴趣”的良性循环。如在学完了长度、重量、时间单位的认识及进率以后,在进行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复习题:先出示4个1,问:选4个1相等吗?学生答后用等于号连接,接着在后3个1的末尾以依次添上一个0、2个0,3个0,问:这些数还相等吗?(不相等)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绞尽脑汁地思考之后,终于得出了在4个数后面分别添上“米、分米、厘米、毫米”就可使4个数的结果相同。这样比死记硬背进率公式有趣多了,同学们觉得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个个喜气洋洋。我抓住这个兴趣高涨的有机时机,又出一组题,让学生填写单位:1()-999=1(),1()-23()=1(),1()-11()=1(),同学们根据刚才成功的经验,略加思考就分别填出“千克、克、克”、“日、小时、小时”、“年、月、月”的单位。这样既可复习进率,又锻炼了思维,大家都学得津津有味,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经常依靠知识本身的新颖、美妙,去打动、吸引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不但减轻了学习负担,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月红.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6(07):116.
[2]崔玉梅.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42-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