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补充阅读 提升人文素养——以《庄子》二则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张文玲
[导读]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责任,而且还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本文旨在探索如何以“议题”为抓手,用求同、比异、发散、思辩等方式,在课内阅读时辅以补充阅读,来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第三中学 张文玲 213200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责任,而且还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本文旨在探索如何以“议题”为抓手,用求同、比异、发散、思辩等方式,在课内阅读时辅以补充阅读,来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补充阅读  人文素养  求同比异 思考辨析 联结迁移 发散拓展
        王栋生老师曾说:“青少年的道德养成,途径是多样的。通过读书获得文明教养,通过文学阅读净化心灵世界,是重要的途径。”如果说“单篇精读”是“脚踏实地”的阅读力奠基,“课外补充阅读”则是“仰望星空”开眼界,为学生的阅读力展冀,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本文试图以《庄子》二则为例,通过 “议题”为抓手,用求同、比异、发散、思辩等方式,来探讨链接课外阅读的途径。
        一、求同比异:庄子的独立与自由
        庄子在濠水的桥上看到水中畅游的鱼儿,发出了“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感慨,抓住“鱼乐”学生不难体会到庄子的快乐心情。但此时的惠子却像个不解风情的杠精:“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破坏了庄子情感充沛的抒情。无论对庄子其人,还是惠子其人学生都没有立体的认识,所以我在此引用了两则助读材料:
        材料一: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材料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第一则故事刻画出了一个向往自由、视名利为浮云的庄子形象。第二则表现了庄子融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思想。这两则课外资料的阅读,让学生体会到庄子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由此,自然地理解了他“鲦鱼之乐”的感慨。接着,我又出示了如下材料,让学生进行比较:材料三: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人生大部分时间在隐居中度过。惠子,名施。宋国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外交政治家之一,名家学派代表人物。能言善辩,精于逻辑。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不难看出庄子和惠子,一个感性,一个理性。所以也就理解了他们在濠梁之上的第一次交锋。
        二、思考辨析:是朋友还是对手?
        在学生的思维中,肯定都认为庄子是赢家,惠子是输家。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打破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认识到人的多面性呢?为了让学生明白 “何妨知己且对手”的道理,我设计了“是朋友还是对手”这样一个思辨型的问题,并辅以以下资料进行阅读: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这则寓言,流露出庄子纯厚真挚之情。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惠子死后,庄子可能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
        三、联结迁移:辉映的日月与星光
        顺着“何妨知己且对手”的议题,还可以进行联结迁移,像庄子与惠子这样亦敌亦友的关系,就像互相辉映的日月与星光,互相映衬、彼此照耀。为此,我补充了两则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历史人物这种磊落的胸怀,感受他们互相辉映的光芒:
        材料一:“乌台诗案”发生时,王安石已被罢相三年,正在江宁隐居,当他知晓苏轼遭此劫难后,竟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呈神宗,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分量很重:“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神宗看了王安石的信,思之再三,决定放过苏轼,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材料二:嵇康临终之前的那个晚上,山涛带着嵇康的儿子嵇绍去探望他,月光下,嵇康牵着嵇绍的手,放在山涛温厚的掌心:“有山伯伯在,你此生就不会孤单了。”历史每读至此,我都忍不住动容,是怎么铁的交情,才值得临终托孤?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他待嵇绍,如同亲生孩子。嵇绍这个十岁就失去父亲的孩子,在山涛慈父般的关怀下,长大成人,后来又由山涛举荐做官。有一个成语叫做“嵇绍不孤”,就是由此而来。王安石与苏轼,他们之间有恩怨,更有惺惺相惜的理解,让人感悟到的,是一派胸襟气象的高华。嵇康与山涛,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他们都如庄子和惠子般在历史的长河中辉映生辉。
        四、发散拓展:精神的传承与影响
        发散思维往往由此及彼,由信息的原点出发,多方向联想迁移。发散思维能放大思维的格局,开阔学生的视野。《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其思想影响深远,对当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更广泛的还是《逍遥游》开头部分的这个大鹏形象。比如以下几则诗词:
        材料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材料二: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当然,“鲲鹏展翅”、“鹏程万里”等成语也都活跃在我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之中。这是对庄子的继承与发展,同样也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但仅仅是一篇课文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适当加入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的拓展,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丰厚学生思想,大有裨益,为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架设了桥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