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学生阅读能力初探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丁玲
[导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更多在于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在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结合农村环境的背景,围绕现有的条件,灵活地设计课程,将知识从方方面面牵环引绕,引导学生的视线,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上来,让学生可以做到优质阅读。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岗小学 丁玲 213200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更多在于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在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结合农村环境的背景,围绕现有的条件,灵活地设计课程,将知识从方方面面牵环引绕,引导学生的视线,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上来,让学生可以做到优质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农村学生;阅读;习惯;文本
        加强学生的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从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注重平时,培养良好习惯
        1.读书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单位,读书活动内容不限。可以让学生参与对读书活动的策划,让学生亲自设计活动,后期、布景、选手等等,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读书会,检测自己的阅读量,进而迸发竞争心与积极心,使学生彼此激励,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以不同的思维碰撞,产生新的论点,“一千个人里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通过不同的思维习惯,可以拓展自身思维,向不同的方向看待问题,使学生对待问题时能更加全面的思考,让思维更加活跃。
        2.家长参与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较多,在阅读时间上还存在不足。所以,就需要学生在家里也不能断了读书的机会。农村家庭普遍祖辈都在村里,并且书馆较少,因此,对书籍的重要性并没有特别关注。这就需要家长改变观念,在孩子阅读书籍之际,给予尊重和支持,书籍不仅孩子可以读,家长也可以读,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就会更大,阅读的能力就会越高,知识就会越丰富。当然,读书也需要坚持。当选择了一本书时,就应该读完,家长可以一起阅读并督促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定时定量,为自己制定读书计划,读书贵在坚持,家长和教师配合,督促学生完成阅读量。
        二、立足文本,优化阅读效果
        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听读时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还能为学生提供仿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培养学生正确认读的习惯。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就如同是给运动员注入兴奋剂,使其越读越想读。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珍视独特感受,进行感情朗读。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农村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体会那么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由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感受。
        三、开拓资源,保证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五彩斑斓的乡土文化是我们鲜活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后,要找准切入点,顺势引入到乡土教材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课堂资源,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弘扬了乡土文化。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只在由四堵墙围成的物理空间中进行。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在于他能把学生的目光由课内进而引向课外那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使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知识、长才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
        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让家长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国家在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农村小学应建起图书室,班级可成立图书角。有了图书室或图书角,还要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阶段,正是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用大课程观,整合课程资源,综合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寻求学科间的有机渗透,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阅读的首要条件是兴趣,在充满动力的情况下,阅读能力的提升才会高效。其次是阅读量的控制,读万卷书方能了解书,阅读能力的提升不单单在于阅读技巧,更在于对书籍对知识的涵盖量,学生要时刻学会从书籍里学习知识、探索知识。最后,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的进行阅读,方能在阅读中把握节奏,再通过教师的铺助,阅读能力便能提升上来了。
【参考文献】:
[1]陈桂兰.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 素质教育论坛, 2017(13):102-102.
[2]张玉淑.如何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J];新课程(上);2014年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