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随班就读学生中智障儿童的针对性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陈英芬
[导读] 关注残疾儿童,普及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考虑到残疾儿童的特殊情况,我国大多数教育机构都采取了随班就读的模式。这一理念极大地满足了渴望接受教育的特殊人群的需求,同时也顺应了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陈英芬 213104

摘要:关注残疾儿童,普及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考虑到残疾儿童的特殊情况,我国大多数教育机构都采取了随班就读的模式。这一理念极大地满足了渴望接受教育的特殊人群的需求,同时也顺应了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小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针对性教育
        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同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目前,它已成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形式。过去,许多残疾儿童受到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像其他儿童一样接受教育,在随班就读的理念下,这些残疾儿童不仅可以就近上学,还可以满足他们接受教育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普特结合,打造多彩校园生活
        笔者认为,普通学校教育与特殊教育学校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能够确保残疾儿童在校园内得到最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障碍。具体实践遵循多样性原则,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引导残疾儿童与其他学生一起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1.团队活动,必不可少的
        在普通学校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背景下,最初的问题是残疾儿童与普通学生的融合程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是多数残疾儿童自卑感较强,认为对方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二是部分残疾儿童脾气暴躁,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因此,在普通班实施针对性的儿童教育,首先要创造团队活动,缩短残疾儿童与普通学生的情感距离。在活动选择上,考虑到不同残疾儿童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围绕“德、智、体、美、劳”开展手工竞赛活动。
        2.生活能手,我也很棒
        许多智障儿童缺乏足够的自理能力,但调查发现,细致的指导和训练可以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因此,建立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关键是建立一个“生活能手”的小活动,让残疾儿童认识到“我也是可以的”!老师可以安排每个残疾儿童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每周的值日活动(注:对于一些腿不灵活的残疾儿童,可以安排其他任务)。尽管一些残疾儿童在开始时可能会胆小,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拖团队的后腿,但老师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对同伴要耐心。从长远来看,它不仅可以提高残疾儿童的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改变他们对其他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可见,这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氛围的方法,有利于让残疾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纠正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有积极的态度。
        3.多样社团,体验快乐
        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是小学校园里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同的社团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追求,如绘画社团、音乐社团、创客社团等。此外,根据教师的研究,尽管许多残疾儿童有身体缺陷,但他们在学习许多艺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比如,李某(化名)虽然天生智力发育不好,但音乐天赋很强,曾多次在校园音乐节的比赛中获奖。他加入学校音乐社团后,吸引了大批粉丝,其中大部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可见,开展社团活动是帮助残疾儿童找准位置、融入集体的重要途径。
        二、挖掘潜能,增强智障儿童的自信心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是学生团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普特结合的特点,挖掘学校的心理教育因素,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增强智障儿童的自信心。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挖掘智障儿童的潜能入手,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对未来的希望,让一颗颗爱心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其实,很多人认为智障儿童在学习方面肯定是不行的,而事实上,有好多智障儿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他们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比如,一些孤独症儿童和弱智儿童看似话语不多,学习上有很多困难,但在有些知识点上,他们却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天赋。比如赵某(化名),他是个弱智的孩子,但他的心算能力很强。在一次统计中,老师发现他在四位数以内的乘除法中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相比之下,许多健康的学生甚至需要在草稿纸上做两位数的乘除运算。因此,挖掘赵的这一闪光点是帮助他树立信心的关键!另一个例子是钱某(化名)。虽然他是脑瘫患者,但老师发现他在古诗词方面造诣很高,甚至很多古诗词中含有一些生僻字、词,他读了三两遍后都能逐字背诵,他也能写漂亮的作文。
        三、心理疏导,学做前进路上的领路人
        统计显示: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大多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往往一件小事都会引起他们的愤怒。这使得他们无法解决心理鸿沟和自卑感,从而导致各种问题行为。导致做事偏执,也间接地表明了他们对生活缺乏期望,所以,在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潜能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了解这些智障儿童的真实想法,从而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精神教育。
        孙某(化名)是一个典型的智障儿童,他平时很少说话,但如果同学们取笑他,他就会和别人打架。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单独与他沟通,并告诉他“老师、他的家人和同学都爱你,我们希望你能与大家沟通。每个人都渴望打开你的心扉。”当然,单纯的心理疏导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还应动员智障儿童的家长共同努力,改善孙某的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另一方面,针对不同问题的智障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老师一定要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鼓励。
        总之,我们必须尊重每个智障儿童学习知识的权利,要客观地看待随班就读智障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使所有智障儿童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桂林.浅谈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8).
[2]萧丽萍.随班就读特殊孩子的教育[J].科学咨询,2018,(6).
[3]马金玲.提高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途径与方法[J]. 教育革新 ,200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