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工匠精神的融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梁建伟
[导读]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实行,越来越多的初中开始注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具有创新开拓意识、良好职业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因此,如何能够将这种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相融合就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陕西省兴平市电务处学校  梁建伟  713100

摘要: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实行,越来越多的初中开始注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具有创新开拓意识、良好职业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因此,如何能够将这种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相融合就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匠精神;融入
        前言:国家有人民模范,统称为标杆。在行业细分的社会中,每个行业的顶尖人才就是行业标杆;而在劳动人民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也有劳模诞生;教育也需要树立标杆,尤其是在德育要求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当然,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学生代表,学生代表就是学校为学生选择的榜样。所以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要注重文化课教育之外,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也必不可少。
        一、工匠精神内涵及意义分析
        古代的时候有很多能工巧匠,这些工匠有着优秀而精湛的手艺,能够打造一些传世作品,工匠身上有我们需要学习的精神,为了完成一件工艺品,他们可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面对挑战,精益求精。在古代,工匠被称为手艺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工匠有一门技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技之长,而且凭借着一技之长,能够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产物,实质上能够突出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包含很多,其主旨在于精益求精的精神。
        中国玉器润泽透亮、细腻无暇,名扬海外。“玉不琢不成器”,这一切都离不开匠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耐心打磨和高超技艺。学习就好似这一玉器雕琢过程,这一过程关键且漫长。一代代教师坚守和传承,为祖国带来生机,我也将这样的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当中。如今社会,对工匠的定义,也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的铁匠、木匠等手工业劳动者。更多的是指局身于一线的工作人员,其中包括“工人”、“医生”、“护士”等。
        何为思政课,顾名思义就是从思想和政治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灵魂,在学校开展思政课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为学先立志,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够学有所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思政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家发展的形势还有党和国家的工作任务。思政课还能够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让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信念,这样学生才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一名爱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思政课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用政治的思维看待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而工匠精神就是基于这些最前线的人员所进化而来的独特品质,这种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工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分析
        (一)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
        现代人才培养偏向于技能性的培养教育,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将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不论哪个行业,都需要从业者拥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细心和耐心的进行相关的工作内容,用严谨的态度来核对工作中的数字,将自己的工作做到精益求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实际操作训练的契机,用一些实操性较强的案例来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静下心来,追求精益求精,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我们可以以创设情境,再教给学生工匠精神内涵之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营造工作前景,让学生角色扮演感受不同行业工作所需要的品质。
        例如,在带领学生观看“大国工匠”这一纪录片后,联系课堂内容,询问学生自己的理想和梦想是什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梦想,有的学生想当老师,有的学生想当医生,有的学生想当快递员……学生们的理想都各不相同,有着自己的想法,那么就可以在课堂之中设置情景,让这些同学扮演自己的角色,思考他们一天之中的工作任务和所需要的注意事项,不少同学都能够指出,不论是哪个行业都要专注在工作过程之中要,不辞辛苦,坚守岗位,这样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深度领会到精工匠精神的内涵,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态度。
        (二)大力推崇劳动精神,铸建校园文化
        就目前来看,精神方面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追求的主流诉求,而劳动精神与敬业教育,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舞台上,劳动精神指导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行为、意志。劳动是劳动者努力的方向,工作的标杆,行为的榜样。校园是国家人才的孵化基地,未来是要为国家输送建设社会的人才。所以劳动精神走进学校,就是走进了国家的未来。以劳动精神为基础,以劳动个人为典范,以学生学习为根本,以师资引导为辅助,在学校校园推崇劳动精神,共建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精神传承上,更体现在学生行为上,所以在校园中推崇劳动精神,建立校园文化,还需要以学生行为为导向,进行劳动精神的落实行动。学生年龄较小,又因为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无法从事高强度的工作,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集体劳动,并进行劳动成果比拼。还可以融入东坡文化,从讲东坡故事、诵东坡经典、学东坡精神、做东坡达人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东坡精神,学习东坡文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工匠精神培养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相融合是正确的教学道路,不仅让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有了初步的成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初中应该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的理念,将工匠精神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发挥其主要作用和效能,突出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要求,促进教育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红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8):48-49.
[2]刘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自主体验的实践[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10):3-5.
[3]郑乐安.工于精 具匠心——品读2016年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10):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