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 刘琴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刘琴
[导读] 在初中思想品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初中德治法治课的很多内容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各种材料的集合。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冶峪中学冶峪中学 刘琴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初中德治法治课的很多内容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各种材料的集合。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
        引言
        根据国家有关声明的发布,国家倡导以人为本,坚持深入实施和深化教育改革,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作为根本任务。中国最近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基本确认中国教育已经全面进入核心素养阶段。课堂不再只是教师教学,而是动员所有学生参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在课堂上教学生,充分发挥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开展这样的课堂和教学方式,是每一个初中德育法治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课本中的文本内容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却不是唯一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认知引入到课堂中来,弥补了课本单一的缺憾,提高了教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把课堂生活化,将生活中的一部分引进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促进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建立。
        例如,在《野生动物保护》这一章节的学习时,大家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可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只是知道野生动物凶猛或者可爱,而不知道有些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肆意捕杀而濒临灭绝。我国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动物的生存,否则自然规则就会对人类进行惩罚。课堂上让大家观看有关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对于有一些物种可能已经完全消失在地球这个美丽星球上,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树立起保护时物的意识。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建设者,未来将会走上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让学生树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以疫情为例,让学生明白动物保护和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才能引起重视和情感上的共鸣。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使教学回归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活动中若是只使用教材中提供的案例,那么势必会导致整节课堂变得苍白无力。另外在教材中的案例数量是十分有限的,学生也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案例所带来的启示。所以教师要注重收集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将其作为教学的引入,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深有体会。比如,在学习《绽放生命之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生命真谛相关的故事素材,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是需要自己动手创造的,只有坚定信念才可以击垮任何困难。


通过案例的引入,让学生能够感悟到全新的道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这一类素材引入其中,可以让学生全新理解生命的意义,鼓舞和启发学生树立生活的目标,使其能够在生活中保持更多的激情和热忱,持续深化自我境界。通过这种类型的题材展示,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予激励,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注重情景生化教学模式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为学生构建外部生活化情境,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内容。在一定外部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相应的多媒体素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图片、实例呈现出来,给予学生直观的形象,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情境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探究,给予学生一个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例如,教师讲解《亲情之爱》,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通过歌曲阐释家的含义,提出问题:“什么是家?在家中可以感受到什么?”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将整个教学内容生活化。
        (三)把持生活化教学模式,强化整体性和参与性
        学习者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终究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知识,想要真正地将这些知识内化、为个人所用,还需要参加一些现实性的活动来帮助消化理解这些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去实践这些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将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可以是一场知识讲座,可以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生活热点事件或者案例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针对某件典型事件开展辩论赛,等等。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内化所学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者的道德与法律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初中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加强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是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生活化教学符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要求,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加强对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优化和创新具体策略,努力提升生活化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凤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2]王国忠.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维教学策略[J].东西南北,2019(22):258.
[3]陈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1):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