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的研究 朱兴运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朱兴运
[导读] 在当前社会信息化与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兴信息技术和媒介平台被应用在教学领域中,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领域的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基于此,本文章对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擂鼓镇中心小学 朱兴运

摘要:在当前社会信息化与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兴信息技术和媒介平台被应用在教学领域中,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领域的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基于此,本文章对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道德与法治;整合
        引言
        将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中,为学校和教师能够顺利并且有效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新课改指出,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有效且必需的手段。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收获的成效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的现状
        由于信息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合,缺乏系统、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和评价反馈体系,使得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条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上的盲目性。小学阶段,学生对外界新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敏感性。新兴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的策略
        (一)应用信息技术,开发道徳与法治课程资源
        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多媒体、互联网中信息资源的使用日益普及。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与时俱进,合上时代的节拍。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但可以突破学校教育的时间,还突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让学生不止在课堂上学得更活,课余时间也能开拓视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以接触、掌握更多的课程资源,以此丰富课程教肓内容,唤醒小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与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使用,可以大大颠覆传统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吸收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使道德与法治学习不再是一副说教的面孔,让学生对这门课不再枯燥无味,从而实现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更多教学资源,制作成视频课件,上传到学生课程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备课时收集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可以是声音、视频、图画结合,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态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另外,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或者互联网教学资源,可以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还可通过创建班级道德与法治课程论坛,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形式,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互动交流,共享学习资源。



        (二)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内容,而小学生因为自身的年龄特点,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这样给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师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小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和道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而信息技术所包含的素材极其丰富,能使课堂活动更加鲜活,更加形象和丰富。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难免枯燥无味,不仅不能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导致他们厌学。因此,小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从而对道德与法治课也缺乏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多种方法,运用网络多媒体,如播放歌曲、视频、动画片、展示图片等,灵活地创设各种符合小学生心智的情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播放一些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视频、动画等,让小学生通过看电视、看动画片等娱乐方式充分感受法律的威严,使枯燥无味的法律知识更直观,进而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兴趣。
        (三)应用微课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使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但是出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受年龄、时空的限制,对很多事物的认识都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此时,微课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教师在课前可以把学生的知识盲点、教学的难点录制成微课,在恰当的环节中播放,有限地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跟着微课“活”起来。
        (四)引入信息技术,让理解更加快速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围绕课本上的内容,添加一些自己的理解,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很难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从而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使整体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具有直观性和即时性的特点,主动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以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以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应立足于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策略展开研讨,从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和生理适应性的角度,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成效,真正实现新兴信息技术与教学领域的有效融合,助力学生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方丽琼.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思考——信息化在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践活动的整合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08):138-139.
[2]黄玉蕾.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的研究[J].数码世界,2019(07):192.
[3]孔结楠.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整合的策略探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0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