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代亚翠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代亚翠
[导读]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朗读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德惠市第六小学 代亚翠    130300

摘要: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朗读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诵读活动,使诵读能激发学生感受文字的力量和情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文学爱好,进行专业技能的教学,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从感兴趣的地方开始选择阅读材料
        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解读,是语文教学中很好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首先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此阶段小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取向为基础,选择适合该年龄群体和符合阅读要求的作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意愿,更好地参与语文课堂学习。
        三年级部编版下册《守株待兔》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对小学生的寓言化教学,使学生对寓言的故事性产生兴趣,从而得到他们的喜爱,从而使学生对寓言的阅读更加容易。这本书讲述了宋国人在侥幸得到一只兔子之后放弃劳动,日夜在田地里等待下一只兔子撞到树的故事,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这部作品虽短而精,文字表达能力极强,随着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朗读者的情绪与声音也应有起伏。首先,老师可引导学生用白话文讲故事,或进行角色扮演,在对故事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第一,学生必须正确断句。然后标上重音。备课结束后,由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同学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达到全班同读的效果。在阅读兴趣的支持下,学生能够真正地沉浸在故事中,并对阅读充满激情和情感。只有感性的朗读才是优质的朗读作品,最终会对学生产生反作用,为学生建立自信,巩固其朗读能力。
        2熟悉教材的内容,运用朗读技巧
        小学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基础朗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朗读技巧包括:停顿、重音、声调、节奏等,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更好的表现作品。一般来说,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三步,即理解内容,看到形象,体会感受。学生通过对技巧性的理解和理解,使阅读变得“容易接近”。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喜好,进一步制定适合学生的阅读训练方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田家四季歌》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篇诗歌主要写了对农家四季农事的描写,用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农家四季里的劳动的情景,读来妙趣横生,颇有趣味。对诗歌这种朗朗上口的文学作品来说,好的断句和恰当的声调都是成功完成诗歌朗诵的重要环节,而要使诗歌朗诵富有感情,就需要学生理解作品,熟悉字、词、句的意思,再根据一定的韵律进行吟诵。老师可先将作品讲解,以其所描绘的情景及蕴涵的内涵感染学生,使其能体会到“早起勤耕作,归来带月光”的耕耘劳苦,体会农民丰收季节“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的喜悦之情。基于对朗读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准备磁带,将专业朗读作品展示给学生作为示范。第三部分,邀请学生朗读,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诗中的意象,以及句子中的抑扬顿挫。要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情感共鸣,教师可尝试为学生准备伴奏音乐,用音乐旋律来渲染朗读气氛,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朗读作品。
        3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胆怯是学生朗读能力培养中的常见问题,需要教师认真考虑,把握好气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但是总的来说,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是一种特效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不敢开口的问题。老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举办主题班会、读书会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或借助喜马拉雅听书、荔枝AM等APP,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内进行语文阅读,从而达到“全民爱读”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鼓励教学,给予敢于尝试的同学适当的奖赏,既能照顾好学生的情绪,又能在全班树立榜样。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春节”的教学案例,由教师编写。这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老北京春节民俗的散文,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北京味道,用简朴的语言,体现了新社会的风土人情,流畅明快,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将其作为一种阅读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节日情结,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班级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组,第一组负责春节前的准备工作,第二组负责高潮部分,第三组负责春节后的相应描写。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部分,其音调应有所区别,体现情感变化。比如“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来了——”,就需要学生提高音量,用充沛的情感表达对这个节日的期待和喜爱。这一朗读作品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被学生们所接受,其中蕴含着同学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情感,以及全班同学对这些作品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朗读气氛最适合开展阅读教学与训练。
        4结论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对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课文朗读和经典诵读活动。在此阶段,通过结合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训练,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体会朗读的乐趣,为其长期的语文素养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军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甘肃教育,2019(23).
[2]梁守燕,王莉,魏风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