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探讨 郑晓燕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郑晓燕
[导读]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4个维度。其中,法治意识指的是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主动尊法、学法与守法的意识。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初中生理应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充分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养成法治意识。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南湖小学    郑晓燕    325400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4个维度。其中,法治意识指的是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主动尊法、学法与守法的意识。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初中生理应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充分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养成法治意识。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将课堂打造为学生提升法律意识与养成现代法治素养的主阵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培养
        一、法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仍然以渗透为主。
        在课程改革,特别是教材改版之前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法律方面的教育,但,教多教少基本上是教师按意愿来组织实施的。因为,法治意识并不是这个课程的必修内容(法律常识是)。所以,教师一般会采用渗透的教学策略,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的时候,“顺便”将一些法治意识方面的内容带进去,教得比较浅易,而且还不追求结果、质量。当下,教材改版之后,仍然有一些教师的理念或习惯没有转变过来,重思想品德培养而轻法治意识教育的现象在课堂上是客观存在的。
        2.教师法治意识弱。
        教师法治意识弱,并不是指教师自身在言行、理论上在法律、法治方面有欠缺,而是在教学的组织上,对法治意识教育的落实意识比较弱。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是“道德”与“法治”并重、并行的,而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并重”落实得比较好,而“并行”则缺少实践。也就是在教学中,将“思想道德”和“法治法律”两个内容完全割裂、分开来讲,讲“道德”时不学“法治”、学“法治”时不论“道德”。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新版教材在编排上,前面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后面才逐渐增加了法治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受到教材目录的影响,其实这并不是教材编写者的本意。
        3.教学方法不当。
        教学方法不当,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心里有个潜在的界定,认为“品德”“法治”都是严肃的内容,教学的过程和形式也应该给学生这样的印象。这与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相悖的,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其实,并没有人规定严肃的内容一定要用严肃的形式来传播。二是重传授而轻内化。这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现在,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不追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而是追求他们能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体现在言行上。
        二、法治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于法治意识的教育策略有很多种,这里主要结合以上分析探讨几个针对性的策略。
        1.法治与道德并行。
        教师必须强化法治教育意识,不论是教“思想品德”部分,还是教“法律法治”部分,都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


关键的一点是,在教关于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的内容时,教师要整理和挖掘出教材中的法治因素,巧妙地将法治和品德两个教学内容融合起来,使法治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并行。
        例如,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初中生的青春期心理问题进行思想、理念上的引导,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如何去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个部分明显就是思想、心理方面的内容。可以将法治的内容融合进来吗?当然可以。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举了个新近发生的案例。
        一名男子因为与家人吵架,情绪不好,在家中无法释怀。结果,他就跑到路边对一名陌生女子进行了殴打,以这种非理性的形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用这个案例告诉学生,控制、调节情绪不仅对身心发展有益,而且,如果不重视、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绪,很可能就会触及法律。这样来组织教学,就将本来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层面的内容提升到了法治法律的层面。同时,完成了思想引导和法治意识教育两个目标。
        2.注意教学的有趣。
        严肃的内容并不一定要用严肃的方式来传授。对初中学生来说,政治理论知识枯燥无趣,因为有些学习内容确实与他们相对封闭的生活现状相距较远,他们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尽量采用一些活跃的、开放的形式和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例如,在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我并没有反复向学生强调应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让他们死记硬背一些条目,而是巧妙地举了一个维护消费权益的反例。
        有位老太太,依仗自己年龄大,别人不敢触碰她,于是选择了购物“碰瓷儿”这种违法行为来不当获利。比如,她会故意去买一些有质量缺陷的商品,甚至将购买后的商品故意损坏,然后找商家索赔。如果商家不予以赔偿,那她就采取干扰商家做生意的无赖做法,达到自己不当获利的目的。
        这个事例中的老太太的行为,既可气,又可笑,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我让学生对这个真实的生活案例进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还让他们开动脑筋给商家出主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3.注重体验和内化。
        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素质教育,不是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强调学生对法治理论的背诵记忆,而应重点关注他们对这些法治理论的消化、认同,并最终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内化为自身的法治素养。
        要想落实这个教育目标,我们应尽量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化、体验性的学习,让学生自主生成法治意识。例如,在向学生传授“法不可违”这个理念的时候,我将学生日常难免遇到的一个问题(有的人拾到遗失物品归还原主,但却向失主索要报酬,否则就不归还失物)作为探究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而不是直接将相关的法律条款告知学生。
        综上所述,教材改版之后,教师应该意识到法治意识教育已经不应是教学的客体,而是一个与思想品德教育并重的主体。有了这种重视法治意识教育的理念,我们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这种教学目标上的变化。笔者认为,在落实法治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当下法治意识教育的一些问题,注意三点:一是法治意识教育应与思想道德教育并行,二是根据学生心理设计的教学过程应生动有趣,三是应注重理论的内化和生成。
参考文献
[1]李良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1):150.
[2]罗厚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