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卢苗
[导读] 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全面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提高他们课程学习自信心,将“赏识教育”合理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中,是目前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提高学生课程知识接受能力和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战略基础。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初级中学   卢苗 311266

摘要: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全面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提高他们课程学习自信心,将“赏识教育”合理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中,是目前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提高学生课程知识接受能力和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战略基础。鉴于此,本文主要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就“赏识教育”的融入意义和融入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以便于在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同时,确保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性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赏识教育;融入意义;融入策略
        引言:作为初中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工作是否规范化展开,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就目前来讲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能否被满足,对课程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相比其它现代化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行为、结果激进型赏识的“赏识教育”具有人文化和人性化的显著特点,将其合理化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目前确保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基础。
        一、“赏识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剖析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个体生命发展规律”为基准,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与传统“灌输式”和“应试化”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人文化和人性化的显著特点,具体来讲就是在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通过赏识每位学生的行为和结果、尊重每位学生的想象和需求,在不断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同时,确保他们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就目前来讲,道德和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德育教育的重要科目,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在推动社会稳定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目前部分教育工作者理念传统化、模式单一化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课程教学活动形式化较为严重,长此以往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对其“三观”的塑造也是极其不利的。作为一种“爱”的教育,将“赏识教育”合理化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与此同时还具有如下践行意义,即——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强化学生自我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态度以及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二、“赏识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剖析
        伴随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推广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预期践行目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据调查造成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固然是因为教师对“赏识教育”理解不透彻以及赏识意识的缺失,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度较为孱弱,长此以往在影响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对学生全面化发展而言也是极其不利的。就目前来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为确保“赏识教育”践行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教育工作者需做好如下教学工作:
        (一)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对教学语言进行规范
        在当前“赏识教育”现代化模式践行过程中,教师“赏识意识”的强弱和教学语言是否规范,从某方面来讲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为确保预期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及对教学语言进行规范,是目前教育工作者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战略前提。


就目前来讲,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工作者需加强对“赏识教育”的学习,由此全面地了解赏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践行意义,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自身的“赏识意识”,为后期两者的有机结合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课程教学语言进行合理化规范,具体而言就是要尽量选择和谐、幽默的教学语言来开展课程教学,以便于在保证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与学生打成一片在全面化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赏识教育”合理化融入课堂教学,最终在强化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基础上,树立课程学习自信心。如在进行《少年有梦》课程教学时,教育工作者可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说出自己的梦想,在学生诉说的同时需要去认知聆听,并在学生诉说结束后,通过丰富的语言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切忌用“你的梦想很好”、“有梦想了不起”等应付性语言进行观点表述,并就学生如何实现梦想给予一定的见解,以便于在全面调动学生课程主观能动性的同时,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二)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肯定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个体化差异的存在,在以往应试化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是否优劣的评判标准过于单一化,即大多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长此以往对于学困生来讲由于他们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在情绪积压下会导致心理出现一定的扭曲现象,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社会稳定性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为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现状,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成绩至上”的理念,从多个角度(学生学习态度、学生思想品德以及其它方面)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基于肯定和表扬,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人荣誉感的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最终保证了各项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开展。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对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一定质疑,但由于他们生活和社会阅历的缺失,提出的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首先给予他们肯定之后,就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正确的态度去处理,以便于在激发学生课程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保证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进行《尊重他人》课程教学时,教育工作者可首先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不尊重他人”的现象,而后组织学生对这种不良社会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当学生提出错误观点时教育工作者也要始终保持一种鼓励态度,由此来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由此在进一步强化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同时,以便于正确地培养学生道德观念。
        (三)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思想观念的有效性培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践行“赏识教育”时,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采用多元化的融入模式,由此在确保融入教学工作规范化开展的同时,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课堂归属感。在“赏识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原本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内容以直观化方式呈现出来,亦或是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还可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内容”,就其包含的社会现象展开讨论,由此在丰富课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结语
        言而总之,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为从根本上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思想道德观念,将具有人文性的“赏识教育”合理化融入课程教学现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刘德珍.在初中道德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8,11(31):209.
[2]赵峰.如何在初中道德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12(48):211.
[3]刘俊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J].神州(上旬刊),2019,12(22):142.
[4]张逸.在初中道德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22):9-9.
[5]张红梅.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12(14):183-184.
[6]黄小燕.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12(1):187-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