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定理应用中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肖素梅
[导读] 初中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综合实践类学科,其内容主要以数学定理为主。学生若想学好数学,那么首先需要理解、掌握并且灵活运用数学定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主要的教学模式,这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肖素梅 354400

摘要:初中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综合实践类学科,其内容主要以数学定理为主。学生若想学好数学,那么首先需要理解、掌握并且灵活运用数学定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主要的教学模式,这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讲解新定理、引导学生运用定理”的过程中,都可以结合相应的问题展开,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总而言之,教师要意识到“问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以此推动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定理应用;问题设计
        引言:在数学课堂中,无论是回顾旧知环节,还是新知探究环节,亦或者是总结归纳环节,都可以结合相应问题展开,这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考探究的教学手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首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这是保证“课堂提问”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讲解相应数学定理之时,要结合相应重点设计问题,以此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定理。
        一、把握定理学习重点,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如果问题相对浅显、缺乏针对性,那么显然无法达到帮助学生攻破学习重点的目的。“数学定理”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某些定理相对抽象、复杂。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之时需要把握定理中的重点,以此帮助学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引导学生探究所学定理的本质,最终令他们真正理解所学定理。总而言之,教师要紧密结合定理的重点设计问题,这是保证“课堂提问”成功应用于“定理教学”的重要前提。
        以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探索勾股定理”为例,正式教学之前,教师首先需要精心研究本课时的内容,找出其中涉及到的学习重点。本课时的学习难点为“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首先,教师先让学生探索第2页图1-2的图形,然后提问学生“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的得数分别是多少?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结束探究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学生“图1-3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平方的得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经过探究,学生都会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和”。随后,教师提问学生“那么,普通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又有什么关系呢?”借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成功推导出“勾股定理”。总之,教师要结合所教数学定理的重点设计问题。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推导数学定理,最终令他们成功掌握所学定理。
        二、把握提问时机技巧,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数学定理的过程中运用“课堂提问教学法”,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以此令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进而达到掌握数学定理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握提问技巧,合理分配提问间隔时间、学生的思考探究时间,这才有利于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推动他们探究分析所学数学定理。总而言之,教师要合理选择把握提问时机、提问技巧,这才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以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3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例,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的性质”之后展开。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教学,提问学生“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的性质,那么,有哪些图形符合这一性质呢”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等。随后,教师结合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提问学生“刚才有学生提到,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么,这两种三角形分别有哪些特点呢”。借此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总而言之,教师在提问学生之时要注重引导,以此推动学生主动探究新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如果时间过长,那么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如果时间过短,那么学生可能无法找出有答案。总之,教师要把握提问技巧,并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才能保证“课堂提问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重视课堂总结环节,巩固学习效果
        在数学课堂中,“总结归纳环节”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回顾学习成果、优化教学质量的关键阶段。在讲解数学定理之时“课堂提问教学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让他们把所学知识技能化,以此达到灵活运用数学定理的目的。通过“新知探究环节”,学生已经认识并且可以初步运用所学定理。为了可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教师要结合“课堂总结归纳环节”设计相应问题。借此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这是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记忆的关键手段。
        以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整式的加减”为例,首先,教师结合本课时的相关定理设计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成功掌握“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结束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便可以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一般来说,教师都会结合“本节课学习到什么?”等相对浅显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这显然无法有效促进学生思考,自然达不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联系上节课的知识点设计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多项式、单项式,并且掌握了降幂排列的方式。如果用一个生活事例类比降幂排列,那么可以将其比作同学排队。如果我们用一个生活事例类比同类项,那么可以把它比作什么呢?”在问题中融入形象的生活事例,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总而言之,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总结归纳环节,以此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结语: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教学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思考,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数学定理教学原本就是相对枯燥的环节,所以教师更要结合有趣、生动的数学问题,以此提高“数学定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庞永红.浅析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20(7):97-98.
[2]施容容.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数学复习课设计探讨——以整式的加减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下半月,2020(5):4-6.
[3]张海营.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思考[J].中学数学:初中版,2020(7):78-79.
[4]王世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解题研究——以2019年哈尔滨市中考数学题为例[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1):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