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郜桂平
[导读]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学生的兴趣、意志、方法、教师等方面的因素;数学学困生,主要在数学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达不到课标要求。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我们应充分关注学困生的学困现象,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东阿中学 郜桂平 250401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学生的兴趣、意志、方法、教师等方面的因素;数学学困生,主要在数学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达不到课标要求。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我们应充分关注学困生的学困现象,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家庭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有的学生父母文化水平低性格暴躁,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有的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还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常忙于工作很难抽出时间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把孩子留守给老人看管,无足以教育、指导孩子的学习。这些现象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学习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管,再加上他们贪玩好奇、叛逆的特点,学习得不到巩固,数学成绩难以提高。
        2、意志薄弱、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发现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的概念、定理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有些学困生,遇到计算量较大、步骤较繁琐、或一看是南题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渐渐的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初中生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下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不注重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理解,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归纳,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最终逐步形成了学困生。
        4、教师教学方法不妥
        虽然教育不断发展,初中数学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下列情况:
        (1)教学上“一刀切”。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全班个性差异的学生,常常发出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这种划一的要求,必然出现大量学困生。
        (2)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过快,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况,缺乏积极主动思考,忽视知识的形成,使一些知识点得不到牢固掌握,渐渐分化成了学困生。
        (3)作业布置过多或机械,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严重,作业效率极低,因此难以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因此教师在学困生的转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更新教育观念,优先面向学困生
        要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上课,起点是学困生,重点也是学困生;课堂提问、板演主要找学困生;作业检查、指导和批改学困生优先;教室座位安排满足学困生。总之无论什么都要对学困生优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转化
        (1)激发学困生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可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线段的黄金分割”时,先举一个黄金分割的例子:如人的肚脐是人体的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肚脐以下部分的黄金分割点,使学生亲身感知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造条件让学生体味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他们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增强自信心。例如,每章学完之后,我们安排一次阶段性基础性测试,学困生如果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他们就无比喜悦,对今后数学的学习就会充满自信。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3、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
        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个学生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重点。
        (1)、教学创新,培养学困生的主动性
        作为教师要讲究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困生开动脑筋,大胆实践,在主体参与中品尝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如在复习函数时,我们可以创设以下情境:“我”到商场购物,百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华联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数学积极性很高,且他们不少下功夫,但是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因此,我们对这样的学困生应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解集的方法感到难掌握。教师可以教给他们两种方法。一是口诀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易懂、好记。二是数形结合法: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再看数轴公共的部分所表示的数,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学生感到这样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掌握反馈信息,精心设计练习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此,我们在一堂课内可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这对学困生特别有利。
       总之,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我们全体数学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要以知识应用来培养学生兴趣,以广开“言”路来吸引学生参与,以例题的挖掘引申来拓宽学生思维,以足够的耐心来提高差生成绩。为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真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效性,从根本上转变班级的“学困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