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卢婕妤
[导读]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每一位老师都在自己的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地调整、打磨、锤炼,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感的幸福。在大语文时代的今天,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与语文学科更是密不可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教育局教育研究室    卢婕妤   537000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每一位老师都在自己的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地调整、打磨、锤炼,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感的幸福。在大语文时代的今天,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与语文学科更是密不可分。,教师专业发展不能满足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这已经成为限制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乡镇学校教师的现状分析
        1、学历与实际素质不符。由于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乡镇中小学教师学历都达标。尽管他们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不及时进行调整、培训难以适应当前课改的要求,将制约乡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科结构不合理。由于乡镇学校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较少,加上所学非所教的现象普遍,有些教师只能是拔高使用,造成了教师基础知识薄弱。音美英专业对口教师稀少,为了开全学科,只能用非音美英专业教师代课,致使素质教育不能全面落实。
        3、学习意识淡漠。教师的学习意识不强,掌握必要知识的人太少。许多乡镇教师没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和接受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意识淡薄,致使教育思想和观念滞后,教育手段和方法落后。
        4、进取心不强。近年来由于学校学生数在不断减少,班级数也随之递减,教师工作量较以前轻,教师间缺乏竞争意识,自愿撰写论文、学习心得、体会的教师不是很多,导致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
        5、教育观念陈旧。由于乡镇小学教师的来源和年龄结构等原因,个别教师对新生事物接受慢,虽然有些教师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已走出了“应试教育”的范畴,但是个别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的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根深蒂固,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统治地位。
        一、提升专业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和拓展自身素养,才能在课堂上明确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等。


为了使自身不负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就应该把握一切有利条件,使得学生真正的热爱语文学习,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
        1、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
        教师可以采取示范的形式,对课堂内容进行充分的展现,例如合理的运用教学课本中的插图进行看图说话等活动,以此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注意力,使得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学生也能够促使对授课内容展开思考,在充分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自我的创造性。例如我在讲授革命先烈寻求救国救民的故事时,我会先介绍这个时代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充分了解那个年代的生活,以求同感;在讲授艰苦朴素、勤学苦练、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德育方面的内容时,我会凭借自己的文学知识,向学生传达相关的补充素材,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好奇度,提升他们对课本知识的认知,从容的面对语文学习中的挫折,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造良好的基础,使得教学成果更加显著。
        2、重视课堂教学的魅力
        教师的教学水平极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课堂进程的把控能力上,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相关能力,才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才能有效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语文小组的教师可以共同选择一课内容,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展开授课,对比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小组成员可以进行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事实上,应当尽可能多的组织这样的活动,以便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薄弱的老师或者是青年教师,就会在一次次反复的观摩和研讨中汲取经验和营养,以补自己的不足。
        以上的各种现象告诉我们,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果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那么他的课堂一定异彩纷呈,学生们真正受益。
        3.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
     “思之不慎,行而失当”。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首先要认识反思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反思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强教学的责任感。我们要经常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要形成习惯化的反思行为,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情境进行反思,教师只有有了反思的习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有疑点就进入反思状态。
        综上所述,乡镇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既需要外部的支持,也同样需要教师个体的不懈努力。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逐步落实和乡镇教师的不断努力,乡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