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走向“悦读”——构建灵动的小学英语课堂例谈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仇伟红
[导读] 英语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挖掘和利用阅读素材,通过读前建构、读中解构和读后再构三个层次的教学,实现对阅读文本的深度解读,从而优化阅读教学。现以五下Cinderella 为例,阐述文本解读从阅读走向“悦读”的做法和思考。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仇伟红

        英语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挖掘和利用阅读素材,通过读前建构、读中解构和读后再构三个层次的教学,实现对阅读文本的深度解读,从而优化阅读教学。现以五下Cinderella 为例,阐述文本解读从阅读走向“悦读”的做法和思考。
        1.读前环节——积极预测,建构文本
        建构文本是指在未正式接触阅读文本前,通过图文等提示积极预测文本,自主建构,生成“我的文本”的过程。
        Step 1:预测文本主题。
        首先出示灰姑娘图片,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girl? You can ask some questions with what, who, when, where, why and how. 学生借助Question Hand中的提示词,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Who is she? Where does she live? What does she like? What does she do every day?
        自主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空间,实现了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故事,探寻答案。接着引导学生预测文章主题“Cinderella”。
        Step 2: 预测文本内容。
        接着出示灰姑娘穿破旧衣服和灰姑娘穿漂亮礼服参加晚会的图片,抛出问题:What’s the difference? What happened to her?
        教师呈现的是故事的开端图和结尾图,提供给学生猜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关于故事发展过程的信息是缺失的,需要他们自主预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构建“我的文本”的过程。在读前环节引导学生积极预测,建构文本,这是走向“悦读”的第一个层次。
        2.读中环节——深层探究,解构文本
        解构文本是指还原文本本身,通过不同方式了解文本、深度探究文本的过程。学生在读前环节建构了“我的文本”,但“我的文本”是否与实际文本(即“它的文本”)一致呢?
        Step 1: 视听呈现,整体感知。
        通过观看动画整体呈现故事,并提出问题:Who were in the story? How many parts can we divide the story? 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了故事人物及情节发展的三大板块,构建起故事的框架。
        Step 2: 问读结合,分段精读。在学生对故事有了整体感知后,继续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故事分成三部分进行精读。
        第一部分——before the party,设计两个环节:
        (1)Listen and answer.
        Q1: Why can’t Cinderella go to the party?
        Q2: Who helps her?
        (2)Imagine and fill in the blanks .
        The step mother says,”Cinderella,________________!”
        The sisters say,”Cinderella,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at the party,学生带着问题自读:
        Q1: What does Cinderella do at the party?
        Q2:How does the prince feel?
        Q3:Does the prince like her?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适时教学新单词。
        第三部分——after the party,进行师生互动:
        Q1:When the prince find the shoe’s owner,what will he say?
        Q2:  What will he do?What will the step mother and sisters do ?(学生小组讨论,想象可能出现的场景)
        Step 3: 读写结合,回归整体。



        学生通过看、听、读、回答问题等方式理解了故事内容,体验了语言的运用,在进一步学习之前,应该简要回顾主要内容,梳理故事的情节,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并选择一幕表演。
        2.完成书上第8页的判断。
        在读中环节,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学生对故事文本进行解构,对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进行了深度的探究。学生明晰了文本内容,同时验证了“我的文本”和“它的文本”的吻合度。这是走向“悦读”的第二个层次。
        3.读后环节——灵活运用,再构文本
        再构文本是指通过对“它的文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改编创新等方式生成新的文本的过程。笔者设计了以下两项活动:
        (1)根据板书,复述课文
        学生根据图文穿插式的板书复述课文。在学生讲述完故事后,继续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Cinderella? 让学生懂得:Everyone should keep the promise. 人人都必须遵守承诺的道理。
        (2)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笔者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What will the sisters say? Then, what happened? What will the prince do?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随后,笔者让学生逐个情景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为剧本增加台词,用表演的方式展示。
        这两个活动的设计基于文本内容,但又是对文本内容的“新的变式”,即文本再构,是对文本内容的二度开发,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构建灵动的英语课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实现“悦读”。
        现行教材融合了编写者,语言专家的智慧与研究心得,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资源,教师依托教材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点。
        1.关注留白点
        现行教材有众多的留白部分,这些留白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反思和想象的空间。比如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中Story time板块的故事开头为: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king. He liked new clothes. 其中He liked new clothes在文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文本并未展开。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你会为这句话配上怎样的图字?再如Unit 4 Then and now 中的开头:Six years ago, Mike could read and draw, but he could not write. Now he can do many things.教师可以利用这句话让学生发散思维What can Mike do now?,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2.聚焦关键点
        六上教材中出现了一些篇幅长,新词和句型较多的叙述性文章,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也给阅读教学的设计带来了挑战。
        以Unit 7 Protect the earth为例,本单元的Story time板块以保护地球为主题,分Save water, Save energy, Save trees, 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四个段落,分别提出了保护地球的一些建议,此版块的内容不仅篇幅长,还包括21个新词句,对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达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第一个关键词:Earth。先呈现多幅有关地球的图片,问What are these pictures about? , What’s on the earth?,再呈现一副污染严重的地球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对比。问:What’s wrong with the earth? Why is the earth crying? So what should we (not) do?
        第二个关键词:Protect。以“The earth is our home. Let’s protect the earth.”顺势引入本课主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arth?”观看动画,同时给出观看的提示:You may pay attention to these topics.让学生注意段落的小标题,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抓住信息。阅读能力中也要求学生能概括简单文本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长文本的过程中能够对文本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老师们会发现本篇文章的第四段没有沿用之前三个小标题的样式“Save plastic”,而是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 在这段的处理上,我们可以把关键词放在too much上提问:Is plastic useful? Why shouldn’t we use too much plastic? 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塑料是有用的,但人类需要合理并适度使用,多使用环保制品。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找到理解课文的钥匙。
        3.抓住转折点
        教材中有的故事在内容上有巧妙的转折,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对故事做出独到的解读。
        比如在Unit 2What a day中,一开始杨玲都是非常开心地和朋友们在公园玩,但是到了后半段出现了转折,先是We could not eat our lunch,接着是It rained. We were hungry and wet.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体会杨玲的心理变化,从happy到unhappy,最后一句What a day!也值得学生去体会,What a day !含有令人难忘的意味,根据具体的语境,可以是“多么糟糕的一天!多么美好的一天。”可以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天呢。让他们尽情展开想象,相信学生也是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