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马泽芬
[导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教育实践中逐步贯彻落实,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改善途径,不仅有利于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对于贯彻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效果的实践也有重要的价值。

四川省西昌市裕隆初级中学   马泽芬  615014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教育实践中逐步贯彻落实,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改善途径,不仅有利于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对于贯彻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效果的实践也有重要的价值。如何利用各种教学策略,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尤其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也成为了教师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之一。同时,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启蒙时期,教师往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采用“灌输式”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扼杀在课堂中,此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仅限于理论的层面上,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成为了教学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效益,而教学效益的体现者就是学生。在教与学的两个因素中,教师的教属于外因,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客观条件,而学生的学属于内因,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主观条件。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顾着把内容讲完、讲清,却忽略了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是否真的消化和吸收,忽略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思考过程,导致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化客观为主观,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实际应用,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和吸收,这样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可以将被动的学生学习模式转换为学生主动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思维发展性得到有效调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使学生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任何的事物或者个体都有他独特的长处。在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只采取注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与管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生自身性格优势以及特点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教育,引导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初中化学教育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对学生的优势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去,对学生个体的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教师要树立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会多些,让学生在下课后做的会多些,认为这样学习的成绩肯定就会提高。所以造成了教师照着书上的知识照搬着来讲,还越讲越多,布置课后作业越来越多,学生的成绩确没有什么显著地提高,还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所以, 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首先应树立教学有效性的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的备课,课堂的授课以及课后的配套练习等方面。能够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力求使初中化学教学活动“见效果、见效率、见效益”,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化学知识体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
        (二)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久的动力。但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却不太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讲授上。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讲得很好,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没有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只能靠死记硬背来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不高。而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注重转变观念,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实验教学和直观引导,尤其是在课堂提问和练习设计上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有所发展。首先,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以同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而是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并鼓励学生。其次,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呵护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提升的关键因素,只有在教学中多关心学生,让学生喜欢上教师,进而才能喜欢化学课,学生在化学课堂中才会主动参与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合作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加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展开生生交流的良好教学模式,在讨论和交流中彼此分享经验、观点、想法等,最终获取知识、掌握规律、提升技能。如,在教学“溶液的形成”相关知识时,就先提出问题:“大家都听说过溶液,那么溶液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溶液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然后我为学生提供了蔗糖、硫酸铜晶体、硫酸铜晶体和蔗糖、粉笔末四种物质以及烧杯等器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引导他们将上述物质分别溶入水中,观察现象并且进行记录。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现象展开讨论:四种物质溶于水中都会形成溶液吗?哪一种不是溶液呢?观察得到的溶液,可以发现溶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谈论,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探究,不仅树立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优化练习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中,练习的要求是较为一致的,这就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不能完成教师所布置的练习任务而又担心遭到教师的批评时,就会选择抄袭的方式完成,这样的练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优化练习方式很重要。为此,我们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根据学生的层次再展开针对性的训练。同时,优化练习的评价机制至关重要。传统的化学课堂评价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课堂评价则提倡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做出相应的评价,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在课堂中学生能主动提问就可根据相应的评价标准而对该类学生做出评价,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化学教学课堂可以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培养学生的认知与合作能力。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很好拓展,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传统的课堂知识灌输相比,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石丽红.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5):197.
[2]陶成曦.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4):2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