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地理学生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张红梅
[导读] 在新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已被列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力,教师不仅需要对地理理论知识有足够的了解,还需要不断地寻找灵活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提升。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一部分。

贵州铜仁市沿河民族中学 张红梅  565300

摘要:在新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已被列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力,教师不仅需要对地理理论知识有足够的了解,还需要不断地寻找灵活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提升。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一部分。文章从“巧用地理探查”“巧用地理模具”“巧用地理演示”这三个方面论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生实践力;培养策略
        地理实践力是高中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深度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在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成绩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缜密的逻辑性,教师需要借助一些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提升学生实践力的教学目标。
        1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地理实践力是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其中,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实践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野外考察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场情况,以获得课堂上难以得到的实际知识、技能和经验,但是受困于当地的地域条件、学生出行安全等问题,开展中学地理野外考察阻力重重[1]。
        2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2.1通过提高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具备地理读图能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快速获取信息,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工具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举措。但是,在现今的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重视课本、材料的图表信息,更有部分学生对地理图像不感兴趣。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图像的重要性,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要求,教授学生高效的地理读图技巧,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提升。如在教《人口分布》的时候,为了有效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在课本中设置了大量的人口分布图,通过分析人口分布图的特色就能够清楚地认识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授学生读懂图例出发,向学生仔细介绍人口分布图中图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图中人口分布较为稠密的区域找出来,并将找到的区域进行详细对比,仔细思考为什么这些区域有大量的人口聚集。由此,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并找到适宜人口居住的地区的环境特征。



        2.2巧用地理模具,辅助学生实践力的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具一向是地理实验课的教学方式之一。缺乏实验课的教学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低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应用周围的工具制作出地理模具。在制作地理模具的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该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升,自身学习效率,还能提升地理实践力。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三圈环流”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出符合该知识内容的地理模具。首先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根据数量分为三或四个小组,然后再给每组学生分发一个充气地球仪、三个白色纸杯、六个红色的箭头纸片、一卷粉红色的纸条、一卷深绿色的纸条、一把剪刀和任意数量的双面胶等工具。教师需要告知学生这些物品所代表的地理概念。纸杯代表的是环流,学生需要将三个纸杯黏贴在充气地球仪上用以表示三圈环流。学生还需要用记号笔在纸杯上画出箭头用以表示每一个环流圈的大气运动方向。粉红色的纸条代表低气压带,深绿色的纸条代表高气压带,学生需将三条粉红色纸条以及四条深绿色纸条粘贴在地球仪上用以表示七个气压带。箭头则用以表示全球六个风带的风向。学生亲手制作地理模具既能开发学生的实践力又能帮助学生深入地掌握地理知识[2]。
        2.3借助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应试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只关注培养学生的地理解题能力,忽视了地理学习思维的有效培养,导致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缓慢。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开展探究式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理论知识的具体内涵及运用规律。在开展探究式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提问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积极进行地理假设,促进学生处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形成。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安排,将课程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进行分类,巧妙地设计相应的课程探究问题,带动学生地理思维发展。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地理环境是什么”作为课程导入,鼓励学生从课本中寻找地理环境的具体定义,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理论知识。在这一环节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为学生构建清晰的思维结构图,便于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的记忆。随后,教师可再次提问:“为什么地理环境会给区域发展带来影响?”以推动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地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发散思维,将自己认为的可能性一一表述出来。最后,教师可以将“怎样借助地理环境推动区域发展”这一问题作为课堂总结。显然,解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各类基础知识,并能够结合区域具体情况分析借助地理环境推动区域发展的策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地理探查、地理模具、地理演示等方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地理实践能力,能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连欣莹,陈玉香.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8):236+238.
[2]吴迎晓.创新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9):12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