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新课改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陈阿亮
[导读]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新阶段,对于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属于初中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与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平台。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该一改传统的教育理念,积极将新技术、新方法切实运用于课堂教学环节,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福建省南安市第六中学    陈阿亮   362300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新阶段,对于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属于初中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与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平台。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该一改传统的教育理念,积极将新技术、新方法切实运用于课堂教学环节,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本文就基于新课改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有效策略
        前言:初中数学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于现代初中数学课堂,甚至会打消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教师引起重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主动对新课改的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并将其渗透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一、立足生本理念开展导学式教学活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应该突出学生在教学关系当中的主体性,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学情,开展导学式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进而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升。例如,教师讲解到“一元二次方程”这个部分时,涉及到方程解法的知识点,在课堂中,很多学生并不能准确找出根和系数的关系,也就无法确定根的个数。针对这个现象,教师可以进行导学式教学,根据数学知识点设计问题:一般情况下,在一元二次方程中,根和系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让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形式进行互相讨论与探究。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强化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和记忆,从而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着手点,逐渐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突破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难点。每个小组合作学习完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其进行点拨和讲解,完善导学式教学成果。
        二、以双边特点为依据实施互动教学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对于数学知识进行细致且深入的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凸显教师在教学关系当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1]。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但是,在一些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两级分化的情况,一些教师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而一些教师则过于放任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以新课改为背景,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双边特点,并将其作为依据实施互动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讲解到“相似三角形”这个部分时,可以以与学生进行互相讨论的方式进行数学探究,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个知识点进行互动,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有哪些?学生给出答案:SSS、SAS、AAS、HL等。教师追问:将全等三角形判定中对应角和对应边相等的语句放到三角形相似中,可以如何表述?学生回答: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ASA或者AAS进行类比,写出关于三角形相似的新命题。


当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可以通过互动与学生讨论其结论的正确与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进行思考、分析与纠错,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三、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化课堂情境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相对基础,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这样的课程特点成为了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有利条件[2]。因此,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抓住数学课程内容的特点,从生动化的角度为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数学知识的世界当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以轻松的状态参与到教师所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讲解到“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部分时,可以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抽奖活动”作为主题,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师让学生扮演抽奖活动的策划者,并为学生准备纸箱、若干颜色不一的小球、不同等级的“奖品”等,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相关知识尝试根据不同奖项的中奖概率设计抽奖活动的规则和中奖条件。以这样的形式使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较为轻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融入因材施教理念开展分层教学
        课堂授课环节是初中数学教学体系的关键,也是教师传授新知的主要途径。以往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独立讲解,但是却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主要是不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尝试融入因材施教的理念,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3]。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数学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对于数学课程的畏难心理。例如,教师讲解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使其分别处于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能力中等以及学习能力较弱的差异化层次。对于前两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先让其自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点,并为学生设计一道例题,让学生尝试列出相应的方程组,以此作为基础为学生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对于最后一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列方程,从而在求解方程中,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结论:综上所述,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为初中数学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教学工作开展思路,也使得初中数学教育进入新阶段。因此,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立足生本理念开展导学式教学活动;以双边特点为依据实施互动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化课堂情境;融入因材施教理念开展分层教学。通过本文对基于新课改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展开的一系列浅谈,希望能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桑成龙.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风,2019(27):24.
[2]张志坚.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的探究[J].才智,2019(13):160.
[3]潘洁.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现代交际,2019(01):190+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