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周瑜琴
[导读]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浅层次学习或单纯的记忆与模仿,需要加强深度学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提高。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批判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其与原有知识相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实现知识的联结和迁移运用。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白塔小学 周瑜琴 2132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浅层次学习或单纯的记忆与模仿,需要加强深度学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提高。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批判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其与原有知识相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实现知识的联结和迁移运用。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思考;分析;探索;理解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深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息息相关,水乳交融。“深度学习”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我们需要做好科学引导和教育,聚焦“深度学习”,开展好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一、巧妙启发提问,促进深度思考
        提问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创新思考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师调控课堂、启迪思维的关键策略。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有必要认真把握教学内容与目标,科学预设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提问,让学生学会创新思考,培养其理性思维、系统思维能力。如在讲解“面积”概念时,教师不要直接让学生阅读、背诵课本上的定义,可先让学生看一看和摸一摸树叶,观察课本和黑板的表面,说一说它们的大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描述性的话语来阐述“面积”,并进一步提问:“这样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呢?”接着,教师画一个不封闭的图形和一个封闭图形,让大家比较面积。学生自然认识到二者不能比较,因为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尽头,不知道其表面的大小。教师引导大家得出结论:“要比较物体的面积,物体一定是封闭图形。”借助实际案例,学生逐渐明白了物体的面积可以描述、测量和比较。
        二、渗透思想方法,促进深度分析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与灵魂。将数学知识与方法抽象出来,就形成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有助于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条件下的问题。如“鸡兔同笼”属于经典数学趣题,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引导学生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学会把该方法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同类问题。教师教学时应渗透“模型思想”,让学生建立同类问题的解决模型。“鸡兔同笼”涉及2个物体,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存在相似点和不同点:鸡和兔都是1个头,但鸡的腿有2条,兔子的腿有4条,这是不同点。依据相关法则,建立两个等式,求解即可。在一系列探究过程中,教师启迪学生将“鸡兔同笼”问题抽象出来,逐渐引导学生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三、关注活动经验,促进深度探索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收获活动的经验。


在深度学习的理念下,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经验,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实地调查活动、游戏活动等,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深度学习。如学习“周长”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着长方形、正方形纸型,通过对折,观察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到长方形周长只需要知道长、宽即可,也就是知道一对邻边的两条边长度,即可算出其周长。正方形知道其中一边的长度,乘以4即可得出周长。
        四、彰显学科本质,实施深度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合理措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取得更好的效果。
        1.分清学科边界。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解读应该掌握在学科范围内,不能无限扩大,不能“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2.体现学科个性。开展数学个性化教学是深度教学的有力武器。数学教学应突出训练逻辑思维,抓住数学的精气神建构抽象思维。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例2,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除了理解计算应注意的问题,还应该诱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小数加减法的验算,围绕“小数点”的处理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聚焦核心知识,促进深度理解
        深度学习是一种新颖高效的学习方式,将其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聚焦核心知识,认真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1.统摄性。数学知识既具有精确性,又不失模糊性,合二为一就是统摄性。每一种数学文化品格,在数学核心知识统摄性下,通过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殊途同归得以表征。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例1、例2后,学生明白了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与整数加减法曲径通幽,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情境中。
        2.内核性。数学核心知识具有内核的结构,边缘知识、相关知识、次要知识甚至错误知识“众星拱月”,成为学生深度学习与教师深度教学的点金石。数学解题的思维也充满内核性,从发现、分析、理解问题开始,经过深思熟虑,百转千回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至顺利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例1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可以说是核心知识,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观察比较、感悟化归等过程进行深度教学。
        总之,深度教学的真谛需要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在深度教学这块沃土中,必须善抓学科本质,善培核心素养,得法于课内穿针引线,受益于课外思维建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深度教学的延伸。
参考文献:
[1]缪建平.读学 玩学 探学 写学——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1):42-46.
[2]黄晓佩.谈小学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8(30):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