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在融合教育中绽放光彩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潘云霞
[导读] 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学生的融合教育,主要是针对智力、肢体、心理等各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和普通学生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共同学习,通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努力培养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创造,最终帮助普特学生在融合教育这条路上得到了共同生长。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白塔小学 潘云霞 213200

摘要: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学生的融合教育,主要是针对智力、肢体、心理等各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和普通学生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共同学习,通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努力培养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创造,最终帮助普特学生在融合教育这条路上得到了共同生长。实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落实“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理念,实施“扬长补短、合作共育”策略,努力实现“提升质量、走向成功”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融合教育;赏识;因材施教;自信
        在教学中,我们要落实“全纳教育”思想,依据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实施教育和教学,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平等对待特殊群体学生,以崇高的师德和深深地关爱促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俄罗斯也有句谚语这样说道:“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那些长得丑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所以我们教师的爱表现在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给特殊学生以更多的“偏爱”。  
        一、赏识教育,提升自信
        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对特殊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赏识教育不是简单地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为充分发挥赏识教育对特殊学生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去发现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比如:有些特殊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有些特殊学生体育特棒,还有的特殊学生劳动很积极等等。使特殊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扬长补短,慢慢的一定会找到自信。因此,从学生闪光点出发去激励特殊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师爱先行,抚慰心灵
        罗素曾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说过:“凡是老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任何教育都伴随着爱是打动人的最有力的情感力量。特殊学生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要深入实际,调查掌握特殊学生“特殊”之所在,然后给予关心帮助。
        以前,到任教英语的班级有个学生叫小珏。虽然是个女生,但是在一、二年级时,已经是个“小名人”了,课堂表现极差,是老师同学心目中的“问题学生”。


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了,被学校分到了我任教的班级。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经常不及格……在仔细调查后我才知道小珏不幸的家庭背景,爸爸是单腿的残疾人,妈妈是智障人,她全靠七旬的爷爷奶奶抚养。知道这些情况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我课余时间经常与她聊天,尝试成为她的朋友。开始她的目光躲闪,总是不敢看我,但渐渐地她乐于跟我聊天谈心。在学习上我重点辅导,在行动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关心体贴,使她感到老师这样理解他、尊重他、爱护她。我还鼓励班里一些活泼的孩子多找小珏玩耍,多交流谈心。慢慢的,我发现小珏比原来开朗很多,能主动与同学玩耍,学习上遇到不会的问题也能及时向我请教。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性格也比以前外向。看来,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确实是教育特殊学生的一把成功的钥匙。
        三、因材施教,切合教育
        20世纪7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融合教育者认为特殊儿童有权在普通学校接收高质量的、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普通学校应该为社区内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适合儿童不同学习特点的、没有歧视的教育。
        对于特殊学生,不仅要倾注爱心,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首先,我们建立学生档案,摸清特殊学生的基础点,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调整要求,因材施教,坚持“低要求、勤要求、勤辅导、勤总结、快反馈”,使他们学起来容易,做起来简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要对特殊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进取目标和远大理想。只要有了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就具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才有目标,才会调动主观能动性。
        多年来,通过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大量特殊儿童涌入普通学校进行就读,这就导致原本统一的课程不再适应学校的实际现状。但是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特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的,要真正平等地实现受教育的权利,探索融合教育模式、策略、评价,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儿童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要,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还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和耐心,要尊重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积极应对这种差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全民的发展。
        总之,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才能去拼搏,去奋斗。我们要用爱心关注每一位特殊儿童,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多考虑他们一点,尽量让他们从简单的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也会向着成功靠近。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有催人上进的力量,有非凡的作用,神奇的功效。让我们拿起“爱”这种武器,运用爱的力量,把自己的一片爱心奉献给这些可爱的特殊儿童吧!
参考文献:
[1]冯雅静,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部分经验和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3.
[2]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