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大课间活动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庄伟东
[导读]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我校两年来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实践研究。通过此研究是为了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体育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校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山小学  庄伟东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我校两年来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实践研究。通过此研究是为了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体育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校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大课间  实践  研究  体质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学生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水平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问题令人担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深入人心,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青少年的健康。
        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施
        1.宣传发动
        学校成立体育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在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为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体育大课间活动30分钟时间。行政值周督查、班主任督促、体育教师督导,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负责评价各班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落实的监督评价,纳入班级月考核。
        2.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活动对象为全体师生,另一方面是指活动功能使得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心理品质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运动参与的行为,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安排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遵循适宜的运动负荷。合理恰当地安排负荷量和强度曲线,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并确保不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保障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保障活动器材、设施安全,切实保障师生活动安全。
        (4)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是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场地及内容选择、组织方法的运用,运动负荷的安排,都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场地设备、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进行。
       (5)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体育大课间活动,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团结协作精神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3.体育大课间活动安排
        我校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有39个班级,1840名学生,100名教师,周二至周五课间活动30分钟。体育大课间活动场地先集中、后按指定区块分散。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结合起来,活动内容分集中和分散两大块。统一活动内容为乒乓操、原地颠球;分散活动内容为乒乓球特色趣味活动等,每天按班级轮转。



        三、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取得的效果
        1.促进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在进行运动技能传授的同时,应关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特别注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将一些有地方特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的运动项目引入校园。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以来,随着乒乓、跳绳等运动的普及,学生的运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增长,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水平逐渐上升,终身体育意识得到加强。
        2.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和实现体育锻炼生活化的重要渠道。除了体育课、课外活动、运动队建设、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外,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最普及、有效的载体。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伴随着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管理等过程中逐步形成,更是在全体师生直接参与和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学校也不断创新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机制、模式、内容,并使之形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实践以来,体育大课间活动不但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互相指正、互相支持、愉快合作,在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乒乓球队队员自发的形成了“传、帮、带”的学习方式:高年级的学生主动帮助低年级的学生,会的学生要将学到的技术传给不会的同学,主动承担了教其他同伴学习的任务,而且队员在一起主动商讨技术技能的学习,创新战术的运用,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加强师生沟通、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要求全体师生参与其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这就给师生的交流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师生在运动的同时一起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提供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5.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
        体育大课间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大课间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运动,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的学生对不同兴趣爱好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身动因,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体现了阳光体育运动“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主题。
        四、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几点反思
        1.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体育课的教学,还是其它体育活动,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也是实现新课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2.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体育中考
        在涉及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安排的时候,往往有体育教师、家长等提出:初中活动内容安排尽量要顾及中考体育项目。这一说法,其实质就是把体育大课间活动变相的成为应试体育,只会对学生的运动兴趣产生消极影响。相反,在这两年实践的结果表明,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起到了积极影响。
        3.安全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前提
        体育大课间活动需要学校要合理安排、有效组织,确保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各年级、班级在指定场地、区域内活动,场地器材要有专人定期检查维护,活动现场有教师指导管理,防止出现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在农村尤其应重视冬季的活动安全,防止冰冻、雨雪天气带来的场地安全隐患。
        4.进一步提高活动效率
        体育大课间活动安排、组织管理要尽量考虑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延长学生真正投入到运动的时间,进一步提高练习密度。活动开展应以是否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是否满足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为开展活动的关键,其最终评价应着眼于学生体质的提高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