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王敏
[导读]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启蒙时期,教师等外界的引导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结合课程授课内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从而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授课质量。

温州市瓯海区瞿溪第三小学   王敏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启蒙时期,教师等外界的引导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结合课程授课内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从而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授课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策略,希望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维;培养;训练
        数学思维是认识数学世界的基础,是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中小学数学课堂授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小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数学成绩提升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思维训练,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课堂授课质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得到不同答案,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以不同角度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从而得到不同的结论[2]。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答案,保护学生的个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乘法估算”的教学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进行估算方法探索的思维空间,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解决一道问题,“同学们,一个多媒体教室有座位18排,每一排有22个座位,如果我们要在这个多媒体教室开年级大会,350名同学能坐下吗?”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以及估算,第一种估算方法“18≈20、22≈20”,第二种方法“18≈20”,第三种方法“22≈20”。三种估算方法得到的数据不一致,但都是正确结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探索不同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不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质量。
        二、训练学生的连贯性思维
        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数学思维的训练应该结合语言训练[3]。


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授课时,教师应该提高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以及生生互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以“小数的认识”中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完成课程内容的讲解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说明。如果学生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出现关键词遗漏、语句重复、用词不准确等情况,教师应该适时进行指导和补充,帮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升。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比较直观,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较为薄弱,需要联系直观事物或实际生活进行理解。此外,大多数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在课堂上极为容易分散注意力,并且在有限时间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如果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上给学生教授过多的知识,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还会造成学生思考问题的固定化,从而影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针对这些状况,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课程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进行观察、分析以及探讨,不但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使其能够保持求知热情,从而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总分”的教学为例,学生理解其概念和含义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数学教师可以用学生爱吃的糖果做比喻,引导学生进行糖果的分配,每位学生可以拿到五个糖果,我们班总共有10为同学,那么原来教师一共有多少颗糖果呢?看谁能以最快速度算出。得到教师的信息后,学生运用已学的加法算出一共有50颗糖果。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将较为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总分的概念和基础的计算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突破单一化思维,使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和变通,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策略,从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蔡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8,(A1):59.
[2]余龙江.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9,26(18):353.
[3]韦永新.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新课程·小学,2018,(2):1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