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音乐教育本土化变迁探究——以重庆忠州民歌的传承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范瑺
[导读] 作为和三峡文化一脉相承的忠州民歌,在日益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制约下,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何让这一地域性明显的艺术形式在音乐课堂学习中加以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深入三峡库区移民后代的音乐教育课堂之中,通过对其所在迁入地的学校音乐课进行研究,探索出一些针对三峡库区移民音乐课堂教学新手段,发挥音乐课独有的地域性优势、德育优势,将不同的音乐元素加入音乐课堂之中,对忠州民歌在三峡移民地

范瑺     四川音乐学院  610042
【摘要】作为和三峡文化一脉相承的忠州民歌,在日益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制约下,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何让这一地域性明显的艺术形式在音乐课堂学习中加以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深入三峡库区移民后代的音乐教育课堂之中,通过对其所在迁入地的学校音乐课进行研究,探索出一些针对三峡库区移民音乐课堂教学新手段,发挥音乐课独有的地域性优势、德育优势,将不同的音乐元素加入音乐课堂之中,对忠州民歌在三峡移民地区的小学音乐课堂调查研究,可为三峡库区音乐教育本土化提供新的角度与方案。
【关键词】音乐本土化;音乐课堂;忠州民歌;三峡库区移民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47-01

        一、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及忠州民歌概况
        (一)三峡库区移民工程概况
        三峡工程是世界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工程之一。在三峡工程竣工后,淹没区涉及了湖北和重庆的 20个区市县,最终动迁移民 113 万。忠县作为三峡库区的核心区域自1984年到1997年,进行了十三年的移民迁建调研和规划工作。从2000年到2009年,忠县完成四期移民迁建任务。最终,半个县城被淹没于长江中,淹没区包括县城1座、集镇10个、乡镇12个,地面、地下文物71处;涉及移民55446人,外迁人数18342人。[ 重庆市忠县三峡移民志编纂委员会.忠县三峡移民志[M].重庆:重庆市忠县三峡移民志编纂委员会,2011]
        (二)忠州民歌概况
        1.忠州民歌的起源.
        忠县,古名“临江”,后名忠州,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古属巴国,有文字记载历史达2300余年。经考古论证,5000年前忠县㽏井人就在此生活,历代为州府治地。悠久的历史为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㽏井口汉墓出土文物中,可见到栩栩如生的击鼓俑,吹箫俑,抚琴俑。清代所编撰的《忠州志》,已有琴谱、箫谱记载。古代居住在忠县地区的巴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青年男女都会着盛装,载歌载舞的进行庆祝;每当出战前也要举行盛大的歌舞仪式。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歌曲,加上历代的文人墨客如白居易、杜甫、陆贽、刘晏、李吉甫、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等都曾在忠县居住或做官,他们在忠县的大量诗歌创作和艺术影响,都使忠县的民歌艺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崇。忠州民歌正是源于周朝巴人的“巴师歌舞”、秦汉时期的“巴渝歌舞”,经唐朝的“巴人竹枝词”和清朝的“薅秧农歌”等演变而成,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2.忠州民歌的分类
        忠州民歌分为三大类:一,山歌类。包括山野田间里传唱的歌谣,是山地劳作与田间薅秧等劳动时传唱的歌曲。通过即兴抒怀的形式,来表现忠州人民勤耕苦作的品格、乐观豁达的性格,山歌声腔高亢嘹亮,旋律悠扬婉转,节奏富有变化,调性丰富统一具有浓郁的山野韵味和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薅秧歌》《掐菜苔》等。二,劳动号子类。包括石工号子和船工号子。石工号子有开山、拗石、抬石号子等,悠扬、铿锵的节奏旋律,体现石工奋力劳动的场景,表现了抡起大锤与顽石开战的坚韧毅力和大无畏的气概;船工号子有在川江上的拉纤和扳桡号子等,体现他们团结协作,激情迸发,攀岩石、闯险滩的拼搏精神。代表作品有《川江上下水打活号子》《开山号子》等。三,风俗小调类。主要为唱述人间世相,生活情趣的歌谣。内容品种繁多有车灯、滚灯、土地灯、犀牛灯、牛牛灯等等,也有发展成了具有戏剧情节抒发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花灯剧;[ 忠县文化馆.忠县民歌集成[M].重庆:忠县文化馆,1983.]这些唱腔具有陈述性、叙述性的特点,润腔手法多变,表现力丰富。也有哭嫁、哭丧的风俗歌,表现了孝子的哀悼和父母对女儿的不舍,借用借物寄思,以景托情,借古喻今等手法,感情真挚、催人泪下;除此之外,还有表现孩子天真无邪,充满童趣的童谣等风俗小调。
        二、音乐教育本土化的背景及价值
        (一)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背景
        音乐教育“本土化”一方面是指将西方外来的教育理论、方法依据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另一方面是指将我们具有普遍性的音乐教育理论植根于不同地区的音乐素材之上。相较于国外,我国的音乐教育起步较晚,目前社会主流几大音乐教育体系都是来自于国外。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其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推广到了欧洲各国。时至今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已经传播全世界,尤其在近些年中国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原本性教育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越来越紧密,很多地区都开始将音乐教育和本土音乐文化结合,如京剧、昆曲、南音、川剧等地方剧种早已走进了地方中小学音乐课堂之中,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鉴的音乐教育本土化新路径。三峡库区所处的西部地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制约,在音乐教育本土化方面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随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库区音乐教师的不断努力,三峡库区音乐教育本土化有了广阔的前景。横亘于长江之上的三峡库区拥有优越的音乐教育本土化发展土壤,丰富的三峡文化将会在音乐教育本土化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音乐教育本土化是指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自身的区域(本土)音乐文化特色,以及保持和满足当地民众的审美取向与需求,同时维护音乐文化审美的多样性。在我国音乐义务教育阶段中,教材虽然有着多种版本,但在多元文化思想影响下,各个教材内容还是以通识性质为主,涉及了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时期、风格的不同音乐素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幅员辽阔的大国,多方面的涉猎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学生通过参加民俗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近距离的感知本土音乐,尊重和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在我们的教育中同样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本土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义务教育所应具备的知识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一个地区的独特性,建立起适应自身地区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课与学校教育中的其他课程相比,其本身所蕴含的地域性内容更加明显,如何在音乐课中践行地域文化特色,将会成为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三、三峡库区音乐教育变迁
        (一)三峡文化的传承变迁
          忠县地处长江上游是三峡库区腹地,是长江沿岸港口之一,是长江经济流通与巴渝文化流布的主要地区。建成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忠县乡镇和人口多沿长江而分布,忠县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长江有着密切关系,其孕育的三峡文化更是影响深远。三峡大坝截流之前淹没区不少学生家庭或多或少都从事和长江有关的职业,如航运、采砂、旅游业等,学生们可以经常听到大人劳作时所演唱的忠州民歌,除此之外由于传播手段的制约,忠州民歌经常会成为人们娱乐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忠州民歌歌词内容紧密贴合了生产劳动,学生们虽然在学校之中没有系统的忠州民歌课程,但都可以在课余时间中接触到忠州民歌,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忠州民歌所富含的三峡地区特有民俗文化。由于三峡工程的开展和科技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忠县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长久以来形成的特有三峡文化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从第一批移民距今已有近二十年,地方性的音乐教育在这二十年中日趋统一,逐渐形成了以课程标准、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的基本形式,地方性的三峡文化传承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学校教育都有了明显的不足。2013年忠州民歌获批重庆市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地方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对忠州民歌进行保护与发展,然而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开展的活动却并不多。
        (二)学校本土化音乐教育变迁
        在三峡工程之前忠县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还处在完善阶段。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不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涉及本土化资源内容微乎其微。笔者走访了忠县城区和一些乡镇,咨询相关音乐教师,得到的结论:本土化资源虽有一定的利用,但是仍未成体系,没有固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公元前818年唐代诗人白居易贬至忠州任刺史,在任期间白居易对忠州三峡的雄奇险峻和当地民歌竹枝词的哀转久绝有感而发,创作出不少唐诗作品如《竹枝词》《种荔枝》等,当地子民敬爱白公,为纪念他对忠州的贡献专门修建了白公祠。由于白居易的古诗作品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不少作品与忠州民歌竹枝词有关,所以学生们对于忠州民歌的学习更多是在语文古诗课中。这样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歌词语言方面,没有涉及到忠州民歌的音乐。对于音乐方面,忠县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以大学本科居多;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主要集中在声乐、钢琴、民乐、舞蹈等。除了部分本地教师从自身家庭中的长辈口中零散地学到一些忠州民歌,其余的教师很少有途径能直接接触到忠州民歌。
        四、忠州民歌音乐教学本土化教学实践
        (一)将忠州民歌引入多声部训练
        忠州民歌内容丰富,很多类型的忠州民歌都有多声部元素,特别是劳动号子类中的石工号子、船工号子。这些号子坚定苍劲,气势雄辉,悠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集中体现忠义、忠勇、忠诚、忠孝、忠信的“忠文化”内涵,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上水打活号子》《二嫂心肠好》等,这些作品很多是以二声部的形式来进行表现的,劳动人民通过二声部来统一节奏,提高劳动效率。这些作品其本身节奏感鲜明,富有律动性,都可作为学生节奏学习的重要素材,在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开始我们的教材内容引入了二声部歌唱,对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多声部的配合与统一一直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便于上手且富有趣味的忠州民歌将会缓解学生学习多声部的畏难情绪,同时忠州民歌来源于生活,具有鲜明的写实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直观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声部。如让学生在演唱时模拟船工劳作时的场景,直观的看到号子头和船工的声部划分;统一的前进脚步,整齐的衬词可以让学生学会不同声部的配合,同一声部的统一。在教学中可以从多声部忠州民歌的流传区域,发展历史,歌词内容背景来为学生进行导入,提高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多声部配合时感受音乐带给人们的力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唱好一首多声部作品,必须通过选曲、分析、创编、设计演唱形式、声部安排、指挥、声音练习、队形排列、舞美设计、合作表演、展演比赛等各个环节进行入手,这些都可以明显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二)将忠州方言引入歌唱课
        柯达伊曾说:“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固有的音色、速度、节奏和旋律,总之,有它自己的音乐。”[ 萨波奇·本采,司徒幼文译.旋律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忠州方言作为忠州民歌的重要风格特征,它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忠县本土各年龄段的学生以及本地的教师在生活中基本都是使用忠县方言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在忠州民歌中基本所有的作品都是用忠县方言来进行演唱的。良好的方言氛围下,忠州民歌的引入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习惯,拉近声乐与学生的距离。在忠州民歌中有大量的衬词使用,如哟、喂、舍等。这些带有衬词的短小片段在练习时有利于训练学生元音的归韵和找寻声音位置。所以在歌唱课时可以巧妙的将方言练声曲与声乐结合在一起,以忠州民歌中的短小片段和地方特色的方言词语为素材,谱写一些不同元音、不同节奏的练声曲。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歌唱课的练声环节一直是比较枯燥的,这类型的练声曲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由于学校没有方言类的课程,忠州民歌的方言引入可以弥补对与地方语言学习的缺失,对方言的掌握还可以更好的理解民歌所表达的情感挖掘民歌中的情绪,以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上课。
        (三)忠州民歌特色欣赏课程
        忠州民歌博大精深,其种类庞杂,不论从音乐性、还是歌词的写作都极具艺术价值。这些都是学校音乐教育中十分稀缺的本土化资源,开设忠州民歌特色欣赏课程,可以将我们现阶段先进的音乐教育手段以及研究成果运用在忠州民歌之中,让它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焕发新的光彩。忠州民歌作为一个多类型民歌的集合体,有着丰富的多样性,让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进行欣赏,由此类举到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上。欣赏课可以从多种方式进行着手,在学校音乐课中欣赏课是重要的形式之一,但实际情况来讲面对冗长的古典乐,传统的民间器乐曲,学生们很难对欣赏课提起兴趣。将本土忠州民歌引入库区学生的音乐课堂之中将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校外课堂进行实地探究,充分利用好忠县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走进歌曲中出现的峡滩激流,体会长江上劳作的生活气息。从优秀的忠州民歌作品中感受音乐带给学生的美育培养,影响其身心发展。在具体的功能实现中,塑造学生的听觉形象,让学生在实现美感把握的同时了解歌曲背后所蕴含的三峡文化,让学生对本地区的优秀艺术形式和地域文化提高兴趣。
        五、结语
        近年来本土音乐文化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结合越来越紧密,本研究以三峡库区忠县地区的小学音乐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让三峡库区的新生代更多地了解自己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渊源。让学生逐步从不了解达到喜爱的程度,并能够将三峡地区的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学校音乐教育是面对学龄阶段儿童传承优秀文化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实践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建设性实施策略为三峡库区的本土音乐教育提供方案。
参考文献
[1]忠县文化馆.忠县民歌集成[M].重庆:忠县文化馆,1983.
[2]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董素云,熊尚全.三峡地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征分析[J].四川戏剧,2011,05.
[4]徐皖闽.论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5]谭杰,李耀辉.忠县:古老与现代相融,历史与未来辉映[N],重庆日报,2019-5-25(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